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从小便了解的道理,但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永远待在父母身旁。我们家的教育,是散养状态,或者父母只是言传身教,自学自立,所以几个兄弟姐妹都是独立且性格各异的。
我从小便不安分,总想着远走。报个大学志愿没有和父母商量,基本在淮河以北,最近的居然是河北。第一次落榜的时候,父母应该松了一口气吧。复读再报志愿,父母让姐姐监督,只能报省内,城市随我选。
从来就不接受男重女轻的封建观念,打小就在抗争,性格里的执拗,父母也无可奈何。学习上从不让人操心,但对于自身生活的自我控制却总让父母挂念,比如结婚生子。
毕业后便开始不接受任何父母的给予,毕业第一年回家便给父母准备好过年红包和新年礼物。
结婚前稍有些空闲,周末可能也会回家。不为别的,就是安心。也许是生活太累。慢慢现父母越来越像小孩子了,送礼物必须一人一份,打电话不能只给爸爸打,否则另一个会吃醋。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身体状况也慢慢变差。妈妈的耳朵视频聊天基本上听不到了,高血压脂肪肝等等老年人的病症也开始明显。但是操心的毛病一点没变,闲不下来,粗糙的双手,渐白的鬓让人心疼。
父亲对于自己的身体总是习惯隐瞒,也不愿意参与每年的体检。好不容易说服父亲做白内障手术的时候,父亲眼前的世界居然已经是模糊一片了,夜间只能看到车灯的光点。想到父亲总是骑着电动车出行,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一直劝着父母退休安享晚年,但几个兄弟姐妹仅有微薄的工资收入,似乎也没有足够的底气。
父母总有不能退休的理由,要等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生儿育女了再退休不迟。现在就是单纯觉得停下来难受,便也随了他们。
母亲对于我们的成家唠叨了多年,父亲总是隐晦地对母亲表示支持。似乎我是反抗声音最强的,拒绝相亲,拒绝早点结婚生子。
近期刚和母亲吵了一架,依旧是关于生子。道理我都懂,但是生活我还是想自己掌握。第二周周末刚好有空,便回家抱抱父母,以示安慰,母亲也没有再提起。
无论如何,希望你们都好好的。
兄弟姐妹间的关系还是算亲密的,待在不同的城市,保持每周末和父母的一次视频聊天。有问题也可以沟通,毕竟血浓于水,距离并不能疏远什么。
亲戚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一些长辈的离开,慢慢地也淡了许多。我们这一代似乎对于亲属关系不那么清晰了,对于亲属关系的认知是从一儿歌里学习的,“爸爸的弟弟叫什么~”
婚宴时候除了同学和家人,来的人大多不认识。按照父母所教,一个个叫了一遍过去,还是大多不认识。更相熟的居然是邻里了。父母的交际除了兄弟姐妹,也大多在邻里。
小时候,晚饭后邻里的大人可以一起喝茶聊天,偶尔有些稍远的朋友也会走街串巷。小孩儿们则可以整条街闹腾。
长大后因为生意同质,有了竞争关系,有些疏远了,也有些更亲密了。
这是父母的朋友圈。
为人父母则刚。因为读大学开始便常年在外,很多事情总是后知后觉。
犹记得有一次,听说对门邻居与人吵架,刀子都亮出来了。父母劝架,母亲的手掌被刀割伤,自己默默地去医院缝针。
还有一次,因为生意竞争,母亲和邻居拌嘴最后推搡起来,对方比母亲至少小二三十岁,母亲被推倒在地。听到这事的我又气又难受。难受的是当年母亲为他们家劝架挡刀,气的是自己不在身边,什么都帮不了。
听说父亲有一段时间起床头晕目眩,却仍然不肯接受每年的体检,生怕越查病症越多。
母亲常年为了给我们买新鲜的海鲜,每天四点起床。
父亲年轻时为了挣钱养家,每天三点起床进城进货,不论多重的货物,一咬牙也能单肩扛起。老了也落下病根。
父亲爱喝酒,现在年纪大了自我节制了。永远记得小时候,父亲醉酒,家里当时有一把生锈的日本军刀,父亲给我们耍大刀玩。还有一次,醉酒后的父亲,抱起我拿胡子扎着我玩,那是记忆里唯一一次和父亲的亲昵举动。
母爱絮絮叨叨,每一句都是为孩子着想,在母亲心里,早已没有自我。
父爱沉稳如山,不善言辞,却深厚而浓稠。
有一年给父母买情侣保暖内衣遭到拒绝,就问父亲原因。父亲的回答让我心中一凛:“老夫老妻了,不要感情太好,免得以后舍不得,留下来的会难过。”
总是习惯还是以一个小孩子的角色撒娇,忽略了父母已然老迈,鬓、脸上的褶子越来越多,仪态也开始呈现老年人的样子。
只希望自己能更快出息,带父母坐坐大飞机,去都北京看看。
树欲静而风不止,所有的梦想要快些实现,所有行动要更快些了。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