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宋

第九十九章 古塘

渤海,以前是一个即将**的海洋,现在海洋面积扩大,变得活了起来。
辽河,凌河,水位都变宽了,不是因为海平面的上升,而是因为受到了海潮和海洋生物沿着河道进入陆地的影响。
凌河大桥上,你能看见茂密的林带之间,凌凌的波光。
当然海侵也不会永无休止,森林和植被能够让海侵慢下来,最后完全停止。在一些海岛上,森林在缓慢扩张着陆地。一些以前就是海岛的地方,森林组成了防线,牢固地保护着陆地。
高凤研究这一现象已经十多*的时间了,她带的学生群已经越来越庞大。
海潮让以前的一些古海塘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这些古海塘,也成为了凝阳书院研究渤海沿海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这种现象,也只有辽河和凌河才有。在黄河还远远**看到,甚至可能就根本**。
高继冲和符金定也是陪着凝阳书院的学生到范塘镇学习,这个镇命的出现,完全是因为范式古塘的现世。
修建这个海塘,或者说码头的范氏族人,是范蠡的后人,或者自称是范蠡的后人。至少用海塘石碑上是这么写的。
所以范塘镇的历史要追溯到了西汉武帝时期。而范塘镇也被认为是辽河海岸线的终点。
因为范塘石碑碑文被全文发表在了渤海报上,这让范氏一些人要求在这里建一个范氏祠堂。高继冲同意了这件事,因为这会为范塘镇带来很多外来人口。
凡是能够带来人口的事情,高继冲几乎就**反对过。而且他还要为古塘公园的建成剪彩。
凌河大桥从森林中钻出来,又钻入了森林。
范塘镇站,赵廷美夫妇跟着几个学生走出车站。
范塘镇并非海关推荐的安全区,但是大概是因为这里有了重要的考古**的发现,所以安全措施加强了。
赵廷美的*纪和打扮还是很有欺骗性的。这个被母亲一直宠爱的家伙虽然有二十二岁,但是看起来和十七八岁差不多。和李二姐一起装扮成为一对刚刚结婚出来度蜜月的学生,还是骗了很多人。
只是他们两个都不敢和学生们深入讨论,大多数时候都是安静的倾听。
李二姐稍微好一些,她可是跟着小县君读过几个月书的人,其他学科不行,史学和医学勉强能够说得上话。当然史学也只是局限于武术史。
一出车站,那几个学生就认出了,护送这一堆十来岁的孩子当中,老师模样的燕国公和国公夫人。其中的两个女孩子就欢快地跑过去,找国公夫人,拿出了几本书让她签名。
车站里还有其它人,他们都看向那对看起来很平凡的夫妇,不过有护卫先生,阻止了人们的聚集。
“如果不是很必要,大家留给总务长和夫人一些空间,太打扰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
女卫很礼貌地道。
大多数人也都很礼貌地点点头离开。不过仍然有热情的学生大声打招呼:“总务也是来参观公园的吗?”
高继冲和符金定一边给学生的书上签名,一边抬头看向这边,微笑点头。
“你们也是来参观的?”
人群中,赵廷美十分诧异,因为燕国公,也算是一方豪强,居然和人们交谈如此随意与和谐。
公园,是一个新鲜事物。实际上他的名称叫做公共教育园,是一个为普通老百姓提供知识教育的地方。
所以“古塘公园”旁边的山石上,学者古塘公共教育园。牌楼边上两株巨大的杨柳,品牌上写了有千*的树龄。当然这个树龄是推断出来的,原因是古海塘出土的石碑上写明,古塘是在汉光武帝的时候进行了重修,并说范氏先祖从武帝末迁居此地一百余载。
不过赵廷美认为这两株古柳应该**那么大树龄。因为古塘并非一时修建起来的。
走进公园,就知道这个古塘至少经历了五次重修。最晚的一次是在大唐的时候,不过大唐的海塘已经是在公园的最边缘。距离汉朝海塘有两里路那么远。当然,大部分已经被海潮冲毁,只剩下了开进山体以及两座小岛之间还有一部分。
真正的汉朝古塘并不是海水淘出来的,还是洗砂船进行洗沙后,洗出来了一部分,发现石碑之后,就进行了一次官办的发掘。
而在汉代古塘之上,至少还有一次海塘的修建。说明这里的海岸线,曾经有过反复。可惜这一次海塘的*代不能明确判定,只是从器物大体判断是在北魏时期。
所以这就让位于北魏海塘之上的古柳的*代存疑了。因为这可能会让这两株古树的树龄减半。
五道海塘之中,真正修成的,只有三道。分别是汉,北魏和唐。中间两道是半成品,原因是泥沙淤积太快。在这个时期,辽河流域出现了大量的垦殖,草木被破坏,河水的泥沙量剧增。倒了大唐之后,速度更加快。
不过在汉末南北朝时期,这里人口锐减,海水甚至重回了汉代的海塘,逼的人们不得不在汉塘里面,又修了一道。
海塘修建并非完全**凭借,是完全从海中填起来的,而是以海岛和礁石为基础。
倒了现在。海潮和人工吸沙的配合下,整个区域内的泥沙都被清空,剩下了一个个岛屿和涨潮就会被淹没的泄湖。一些古建筑的基础被刻意保留了下来,上面重修的建筑物,用廊桥连接。风景非常优美。
中间的一个大岛上的山石,应该是被修建海塘的时候削平的,上面的广场面积非常大,范氏的祠堂就修建在那里,柱石的位置都没变,原样复原。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赵廷美的错觉,重修的建筑物,并不像祠堂,而更加像学校,墙壁上的刻石,讲述都是海塘修建历史,**特意提到范氏。因为后来的几次修建,都与范氏无关。
在其中的一块石碑前,赵廷美听到了一个女老师讲了一个“奇闻”。
老师说在汉朝时期,这里的气温要比现在还要高一些,因为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只有汉朝才被记载的“野华生”,而这种野花生只生长在南方。
野花生的枝干**现在的花生这么柔弱,而是类似于关于,也是花开入土,果实在底下生长,长度达到了一尺长,里面的花生仁比现在要小很多,而且数量能够达到百粒。
后来气候变得寒冷,野花生就**办法大规模种植,但是在一些**的山石之上,农学院的学生发生了这种野花生。而这种野花生,据说就连南方已经很少见了。
虽然老师主要讲的是气候的变化,但是赵廷美还是买了一小包“野花生”,可惜他**尝出花生的味道,只是非常甘甜,类似甘薯。
燕国公和国公夫人混在观众之中,听完,还笑着给女老师鼓掌。
燕国公还专门解释了不仅是花生,很多植物都会回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变的。现在的花生是从海外引进并杂交后的结果,追求的是花生的产量。但是天然演变的花生可能不会朝向这方面发展,它们要快速深入泥土,用数量和厚而多汁的外壳来确保来*种植发芽和快速生长。
“人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决定其它物种的进化。可以推动,但是不要左右。人的知识是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和其规律。我们的一切科学,都是要善于利用物种,而不是按照人的意志毁灭物种。很大程度上,吃不饱,穿不暖,物资贫乏,是因为人不会运用,选择了破坏。”
赵廷美只能感叹,燕国公果然不是随便修一个游玩场所,而是目的性极强。
他看了一眼身边的妻子,发现李二姐的眼中露出了一丝痴迷。
他有些生气地拉了一把。李二姐才醒悟过来,红着脸道:“原来燕国公是为先生。”
赵廷美没好气地道:“他创科学和哲学,本就是大学问家。”
李二姐就靠近丈夫,低声道:“这么这么大的酸醋味。”
赵廷美言不由衷地道:“我看就是歪理邪说。”
李二姐嘻嘻地笑,而赵廷美的耳朵尖都红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