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里的枭雄们之隋唐风云

第七章造反的根源性研究

在追踪李密的逃亡路线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现而今眼目下,天下的大势。
此时的天下,反抗的火焰已成燎原之势。据后来的史学家统计,隋朝末年的各地义军共有一百八十六起,这些义军各据一方,少则数万,多的十余万,各有名号,如知世郎、阿舅贼、东海公、摸羊公、乞见敌、嫌头**、彻眷顽、不惜死等等,队伍还有番号,诸如黑社、白社、青社、胡社、忽云贼、忽律贼等等,这充分体现了起义军大无畏跟隋朝死磕的精神。
以数量和规模论,隋未的起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分析隋末为什么有这么多起义,则是一个严肃但又不能忽略的问题。
百姓为什么要造反?
造反不是请客吃饭,是随时会掉脑袋的,被官军缉捕会战死,被俘虏了会送到菜市口斩头示众,跟别的山头火并会死,攻不下城池,抢不到粮仓还有可能会饿死,但到了某个历史时期,依旧有无数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投入到起义的大军中。
深究其原因,估计能写出一长篇大论,但中国人素来有智慧,重简洁,一句话使可以解释其原因:官逼民反。
在中国封建社会,大概可以分为两大阶层,一是劳动阶层,一是食利阶层(总头目一般是皇帝),劳动阶层自然靠劳动获取生活必需,而食利阶层通过田赋,劳役,税收等各种手段从劳动阶层中获取一部分劳动成果。
一般来说,食利阶层都是少数派,他们获取得劳动阶层的一小部分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劳动阶层只交纳一部分所得而不会影响到生存。
就封建社会而言,交纳的多少决定了社会的和谐度,而底线就是生存线。
当食利阶层胃口大开,索求无度,劳动阶层在交纳上贡之后无法生存时,维持社会平衡的这种关系就会被打断,通俗点讲,当百姓家里最后一粒米被抢走,最后一位壮丁被拉走,再也无法看到生存的希望时,造反就成了最后的选择。
是为,官逼民反。
需要说明的是,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的结果,并不是消灭利食阶层,而是产生另一批愿意跟劳动阶层签定更宽松上贡协议的人群。这些人可能原本是原食利阶层的(比如唐朝),也有可能是由劳动阶层转化过来的(比如明朝)。
经过洗牌之后,社会又会达到平衡,然后等待下一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
所以,与其说是人民在推动历史前进,不如说是人性在推动历史前进。
为了举例说明,我们介绍三位皇帝。
公元前2世纪,中国历史上,有一对父子先后登上皇位,两位皇帝在位的三十九年期间,没有修大型标志性建筑(宫殿),不搞大型庆典(比如泰山),不致力于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也不开疆拓土。对待外敌入侵,坚持只防守不主动进攻的政策,就像视察地方这样的工作也不常干((比如北巡下江南什么的)。按某种标准来说,可谓无所做为。
第三位皇帝显然要努力得多,登基才三个月,就开工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大运河之通济渠段。
第二年,皇帝陛下开始修建东都洛阳,与时同时,又上马了显仁宫项目以及邗沟整修工程,并大力发展造船业,营造大小各类船只数万艘。在边境,还对契丹用兵,取得大胜。
第三年,在保障各项工程顺利进展的情况下,在东举办了大型文艺杂技音乐博览会,
第四年,皇帝陛下不辞辛劳,亲自北巡,陪同人员如下:文武百官,士兵五十万,马十万匹。视察结束后,皇帝陛下当即拍板修长城,并在回来的途中,决定在太原开工另一重点工程:修晋阳宫。
第五年一开春,大运河永济渠段开工建设,同年,皇帝陛下北巡,检查长城修建情况。并于年底在东都举办了一界成功的鹰师大联欢。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用工情况紧缺,皇帝陛下急中生智,发挥妇女同志能顶半边天的特性,号召广大妇女同志爱工装不爱红装,积极上工地挣工分去。
第六年,在国内大抓基础建设的同时,皇帝陛下积极开展对外军事行动,大败不服管理的吐谷浑,使帝国触角直抵西域,史家公认,帝国之盛,极于此矣。
第七年,皇帝陛下在东都召开藩国大联欢,并对拒不到场参加的海岛属国流求用兵,克之!
第八年,积极开展军备,广招兵,深积粮,准备对高句丽用兵。
第九年,皇帝陛下亲率二百万大军(实数一百多万,算民工要超二百万)进攻高句丽。
第十年,再征高句丽,如果不是国内突发政变,说不定已经拿下高句丽。
第十一年,三征高句丽。
跟前面两位无所作为的皇帝相比,这位皇帝可谓勤劳勇敢,政绩彪悍。但熟悉历史的同志大概也猜出来了,前面两位皇帝是汉文帝跟汉景帝。
汉景两朝统治期间,国泰民安,被世人称为文景之治。
而后面这位皇帝,大家也都知道,就是杨广兄弟,杨广统治的隋朝被认为跟秦未一样的□□,杨广的名字也常常跟夏桀商纣著名暴君等联系在一起,成为后来者的反面教材。
这说明,皇帝也分无作为的好皇帝跟有作为的坏皇帝。
借用教科学的话,杨广对内穷奢极欲,对外穷兵黩武,虽然也干了不少好事(修长城运河),但不惜民力,把百姓逼上了梁山。古往今来,挑战百姓忍受力极限的帝王中,杨广称第二,估计没人敢认第一。
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各地一百八十路起义军中,除了活不下去的农民起义军外,还有四十多起地主武装,可见杨广先生实在生猛,把农民逼上梁山外,硬把本是同盟的地主都给逼得要跳墙。
李密第一个投靠的是盘据在平原郡的一支队伍,队伍头目叫郝孝德,是造反界的老前辈,手下有数万兵马,算得上实力派人士。
李密是带着满腔热情上山的,但读过水浒传的都知道,入伙有时候比考公务员还难,林冲拿着柴庄主的介绍信都差点被赶下山,何况李密这样外观不具观赏性,手中有没有资源的人。
果然,上山后,郝孝德听说是杨玄感的谋主,还特地抽空接见了一下,见面后,郝孝德完全失去了信心,聊了没两句,就说一句庙小容不得大龙,将李密打发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下山后的李密又找上了第二家,此时的他,并没有料到社会学有个定理:此处不留爷的,一般处处都不留爷。
李密投奔的第二家是盘据在长白山的王薄,此人自称知世郎,意思是天上知道一半,地上全知道,而论资历,这位王薄可算第一个站出来反抗杨广的武装,在杨广第一次征高句丽时,他就做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大家与其到辽东送死,不如上山闹革命。
凭着这煸动的歌曲,王薄拉起了队伍,占据了山头,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而王薄也没有辜负他知世郎的名号,此人确实眼光独到,老奸滑头,明白自己的小山头是养不了李密的。
据后面的事情来看,王薄连梁山上的王伦都不如,连红包都没封一个就将李密打发了。
从长白山下来,李密彻底陷入了困境,他想做一个良民,但杨广不给他机会,他想当土匪,可没有山寨愿意收留他,混到这一步,真可谓山穷水尽。
最要命的是钱没有了。
李密原以为凭着自己过人的智慧,一定能找到山寨,但没想到,对这样的高层次造反人才,各地山寨竟然并不欢迎。
而这些山寨头目大多小市民出身,小气得很,连应聘人员的差旅费都不报销,李密跑了大半年,很快把不多的盘缠花完了。
这对于普通行走江湖的人来说,没钱并不是问题,时迁可以去偷鸡,史进可以客串一下打劫的,要么就投靠一下大地主打打秋风。但李密出身贵族,就算逃亡也保持着贵族的尊严。没有吃的也不愿意偷老乡的走地鸡,更不愿干乞食的活。当然,李密似乎也欠缺一些野外生存的能力。
小说里将李密描述成箭术过人,但从史书来看,这多半也是虚构的,因为李密并不擅长打猎这样的贵族活动,流浪在野外,连一只野兔子都无法打来充饥。
一开始没吃的时候,李密勒了勒腰带,但显然,把肚皮勒得再紧也无法控制胃口的张开,最后,李密选择了吃树皮。
树皮应该是第一次进入李密的食谱,不消说,味蕃跟胃都拒绝这样的进贡,好多次,李密都要将要树皮吐出来,但最终,他强忍着吞了下去。
不吃,就死,吃,就活。李密的世界突然变得简单而残酷。
除了吃之外,住也成了大问题,为了躲避隋兵的追捕,他选择了昼伏夜出,白天要么躲在山沟里,要么找一座破庙。到了夜晚,借着月色奔向自己也无法确定的前方。
这是狼狈不堪的李密,但这也是洗尽沿华的李密。
这时的李密才真正明白了这世间的苦难,懂得了那些拒绝他入伙的人曾经受过的一切。没有经历这一切,李密永远都无法成为他们眼中的自己人。
介绍信是靠不住的,投名状也说明不了什么,只有共同经历相同的苦难才能真正将人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继续走吧,上天已经劳君筋骨,饿君体肤,但历练并没有结束。
老天爷的药似乎下得过猛,在去除李密身上傲气的同时,将李密的志气也洗得一干两净。此时的李密更像一个空洞的躯体,等待着另一股全新的力量重新注入体力。
经过一段窘迫的日子,李密流浪到淮阳郡,在一个小村子里潜伏下来,为了掩人耳目,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办了一个私塾。
在这里,他不再叫李密,他有一个化名:刘智远,这是正确的,毕竟每天捧着四书五经教一帮学僮实在有损八柱国之后的威名,还是改成刘姓恶心一下刘邦刘备刘亦菲他们去吧。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这一次的潜伏效果不错,没有人发现这个新来的私塾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密,他的脑袋是可以拿去换钱的。
但乱世是无法隐藏一位枭雄的。我们可以隐去我们的姓名,可以藏匿我们的身形,但我们怎么遮挡我们的内心?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怎么面对内心的拷问?
事实上,据我所知,当你的行动跟意愿一致的时候,内心就像张开的帆,会为你收集前进的力量,而当你的行动跟意愿背道而驰时,内心就一把锋利的尖刀,刺破你的身体,暴露在阳光之下。
李密老师就装不下去了,在一个公开课上,他精神恍恍惚惚,突然搞了一首诗出来。本人冒着连坐的风险摘录如下:
金凤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途士,空轸郁陶心。眺听良多感,慷慨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合,万古传名器。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在这首诗里,李密提到了樊哙,萧何,这两人出身低微,一个是在菜市场上班的(屠狗),一个是低级公务员(狱警),可风云际会,他们成为了一代名将良臣。
可我呢,空有萧何之才,项羽之勇,韩信之技,刘邦之术,诸葛之谋,还是名门之后,却残喘于村舍。
想到这里,眼角已经滚下两行浊泪。
我们都知道,后来者宋江也写过一首敢叫黄巢不丈夫的诗,之后,就被抓了起来。那件事情告诉我们,没事不要随便借诗抒情,尤其抒的还是反动情绪。
李密不好好念学而时习之,反而写反动诗的事情很快传来了,县里的捕快闻风而至,好在李密消息灵通,在派出所的找上门之前溜走了。
李密又又又一次踏上了逃亡的道路,此时的他已经隐约感觉到了内心那头躁动不安的野兽,可他依然不愿意唤醒,他知道,唤醒之后将再无机会脱身,不是雄霸天下,就是为其吞噬。
在审视清楚自己的内心前,李密投靠了一位亲戚,这不能算是一个好主意。
李密投靠的是他的妹夫丘君明,得知大舅子来投靠,丘君明吃了一惊,上面早就在这里布控了,多呆一会就多一分危险,于是,丘君明将李密带到一个叫王秀才的家里。
史书特别在这位王秀才前面冠以大侠二字。事实证明,此人确有大侠风范,明知李密是逃犯,却大胆收留了他。不但包吃包住,见李密谈吐不凡,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对于李密来说,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料到的情景。
这一年,李密已经三十四岁,据史料所载,这大概是他的第一个妻子。也是最后一个。
新的家庭,新的生活,新的羁绊。这样的生活对李密来说,很温暖,很美好。这样的幸福让他内心那头本已蠢蠢欲动的野兽渐渐平复下来。
这样的一生,就算不青史留名,不轰轰烈烈,也是能让人坦然接受的一生吧。
翻看史书,常不经意有这样的困惑,像秦未之项羽刘邦,汉末曹操刘备,这些人是自已选择投身乱世,还是乱世选择适合的人?
也许无法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李密注定是被乱世选择的那一个人。
一切美好的憧憬在一个下午被打破,那一天,李密出去办了点事,回家后就发现一片狼藉,显然,隋兵来过了。
王秀才被抓走了,新婚的妻子也被抓了,妹夫丘君明也被抓走了。
他们被告发了,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望着空空的家,看了看这曾经给他短暂安稳与幸福的家,李密转身离去,越走越快,然后开始跑起来,越跑越快。
他一直在逃避隋兵的追捕,但从这里开始,他将直面隋兵的挑战。
力量有很多源泉,它可能来自**,来自耻辱心,但最强的力量一定来自己所珍惜的人。
失去亲人的愤怒渐渐填充满李密的内心,这愤怒终于将深藏李密内心的那头怒兽唤醒。
如果与隋朝为敌是命运给我的安排,那我就做一名合格的反抗者,让它认真听我的怒吼。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海明威
李密所受的,正是这样的历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