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三十六章 出兵伐赵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ps:大家周末愉快,厚脸求个推荐!
中大夫栗腹的说辞说服了丞相将渠,也说服了燕王。韩国既然主动想要找赵国的麻烦,燕国也有成人之美,出兵襄助韩国也就理所当然了。当然,燕国也不会让韩国轻易得手,于燕国而言,最好的情况就是韩、赵两国旗鼓相当,最后两败俱伤。
陈筮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蓟城,燕王的使者也快马加鞭前往济水北岸的狄城,那里,是燕国亚卿荣蚠驻军的地方。燕王有令,除了留下两万士卒镇守济水一线,余下的八万大军在收到命令后,即刻拔营北上,准备从河间一带攻打赵国。
荣蚠虽然愤恨韩国,因为韩国大军的存在导致了燕国伐齐的失败,但荣蚠也清楚,在这个时代,盟友和敌人的身份转换不过在一念之间。韩国攻打赵国,无非是因为赵国伐秦,秦国不支向韩国求援。燕王看到了其中的利益,于是与韩国交好。
韩国支持燕国拿下巨鹿郡,作为回报,燕国要给韩国借道,让韩国大军可以从高唐北上,拿下平原,继而渡河。说到底,两国不过是相互利用罢了!
将迎接韩军渡河的任务交给剧辛后,荣蚠就领军离开了。荣蚠一点也不担心韩国会出尔反尔,因为荣蚠很清楚,夺取济水以北的土地对韩国没有一点好处。若是将济水以北的土地据为己有,那燕国无法经略齐国,只能与韩国为敌。将济水以北的土地还给齐国,只会增强齐国的实力。相反,寻求燕国的帮助,趁着赵国半数精锐远在千里之外的时候谋划赵国。才更加符合韩国的利益。
事实也正如荣蚠预料的那样,韩军极其低调地渡过济水,没有和燕军爆发一点冲突。唯有燕军主将剧辛惊讶于韩国一下子动用二十万大军。与之相比,自己的两万大军根本就是无足挂齿。剧辛也不禁庆幸。至少现在燕国和韩国还是盟友,否则,燕国绝对无法面对大军压境的韩国!
渡过济水后,算上行军的时间,韩军只用了短短的三天时间就拿下了平原城。六月十二日,韩军放弃平原城,二十万大军分成五路,依次渡过河水。虽然韩军已经尽可能地小心了。但如此大的声势还是瞒不过对岸的赵军。在发现韩军后,只有区区千余人的渡口守军果断地放弃了渡口,仓皇逃跑,韩军没有遇到一点抵抗,就成功渡河。整个渡河花费了五日的时间,率先渡河的韩军兵分数路,切断了东武城、灵丘内赵军北上的道路。在扫清了外围的抵抗后,才不疾不徐地包围了东武城、灵丘。
面对黑压压的的韩军,东武城、灵丘城的县令都赶到绝望。因为韩军到达的速度实在太快,虽然两地都接到了渡口守军的示警。但依然来不及召集士卒。这也和两地的松懈有关。
在此之前,赵王已经下令,要求各地。尤其是边境上的城邑要提防韩军。毕竟,谁都清楚,赵国伐秦乃是在挑战韩国的底线,韩国很有可能攻打赵国必救之地,迫使廉颇回师,以解秦国之危。但无论是东武城县令还是灵丘县令,都以为有河水以南的六座城邑在前面挡着,有河水天堑,自己根本就不用担心韩军打过来!即使韩军真的要攻打自己。自己也有充足的时间反应。但是事与愿违,韩军居然从燕国的土地渡河。直接打了自己一个措手不及。
原本,东武城有五千守军。灵丘有四千守军,但韩军围城的时候,东武城内只有士卒三千人,灵丘则不过一千。一方面是因为两地派出了不少士卒前去镇守河水上的几个渡口,另一方面也是两地并没有把所有士卒都征召起来。如果将青壮全部征召起来,两地至少可以凑出一万五千人。
可惜,没有如果。面对无法匹敌的韩军,东武城县令很没有骨气地选择了投降,因为东武城县令很清楚,如果韩军只有数万人,那自己还能坚持,等待邯郸的援军!但韩军现在有十数万,抵抗只有死路一条。而且,就算自己抵抗也坚持不了多久的时间。灵丘县令倒是很有骨气,率军抵抗了一番,可惜,韩军许诺,有谁取灵丘县令首级者,可代其位,这个许诺做出的第二天早上,灵丘的豪族们便将灵丘县令五花大绑,押到了韩军营寨。
仅仅五天的时间,洹水、河水三面包围的百里之地就被韩军攻占,而韩军付出的伤亡不过区区三千多人!
与此同时,赵国的河南地也遭到了韩军的猛攻。王翦率领三万大军迂回到泰山郡,从西面攻打阿县,阿县虽然竭力抵抗,但奈何城小而兵少,不过五日的时间,就宣告失守。随即,王翦大军马不停蹄,又一路北上,直奔聊城。
聊城方面已经得知了韩军的势如破竹,生怕自己难以抵挡,于是向元城、黄城、博陵、平邑派出了求援的使者。可惜,之前赵王已然下令,若遇韩军攻城,只可坚守;若遇其他城邑求救,不必理会,以防韩军声东击西之计。
除了平邑的一万大军做到了赵王的命令,对聊城的求救置之不理,元城、黄城、博陵皆是派出了数量不一的援军。其中,元城、黄城合兵三千人,从聊城南面增援;博陵派出两千援军,从聊城北面增援。
眼见自己围点打援的计划成功,王翦又怎么会放过这样好的一个机会。三地派出的援军皆是中了王翦的埋伏,全军覆没。王翦将援军的主将首级摆到了聊城城下,打击赵军的士气。聊城城内的五千士卒战战兢兢,再也没有了出城与韩军野战的勇气。
元城、黄城、博陵三地虽然没有遭到韩军的攻击,却也是惴惴不安,关闭四门,以求自保。韩军的恐吓之计达到了预计的效果,原本可以相互声援的五座城邑失去了信心,只能各自为战。
随后。蒙骜率领的七万韩军主力包围了平邑,蒙骜示敌以弱,只留下两万大军分别驻守在平邑的南门、东门。放空看西门、北门。但即使如此,城内的赵军也是无动于衷。似乎唯恐韩军这是故意引诱自己出城,真如果出了城,必然中计。
岂料,蒙骜却是利用了平邑城守军的疑心,先行调集主力大军六万人攻打元城、黄城。两地皆是靠河,地势又比较低平,安装在韩国舟师战船上的床弩居高临下,不停地发射火箭。与此同时,韩国的投石机也不由分说地轮番发射石块,如此两天,元城率先因为城内死伤惨重,无法支持,出城投降。黄城也是如此,不过,因为黄城驻军人数超过五千人,黄城县令又是死忠于赵国,坚持的时间久一些。韩军在伤亡了两千多人后。也是拿下了黄城。赵国河南地的六座城邑,已去其三。
在攻占了黄城后,王翦、蒙骜合兵一处。攻打聊城、博陵两地。面对将近八万韩军,聊城守军终于表现了赵军的硬气。元城县令入城劝降,被杀,首级悬挂于城头。韩军数次攻占城头,但都被赵军赶了下去。聊城县令王方、县尉赵质身先士卒,在城头上带头杀敌,极大地鼓舞了守军的士气。即使蒙骜宣布可手刃王方、赵质者,赏百金,官升三级。也没有人有这个幸运拿下二人。聊城百姓也是出奇的一心,不能像灵丘百姓一样。为韩国所用。
最后,还是王翦主动请缨。向蒙骜保证三日内可以攻下聊城。蒙骜大喜,调拨了四万大军归王翦指挥。王翦也不负众望,在第三天拿下了聊城。
王翦所用的办法极其简单,那就是声东击西。先是猛攻聊城的东南角,这也是韩国之前的主攻方向。经过长时间的猛攻,聊城城墙的东南角已经有些破败,虽然经过紧急加固,但终究不如其他地方坚固。王翦先是派兵攻打西北角,迷惑聊城守军,让他们以为韩军因为在东南角吃够了苦头,想换一个方向,待赵军信以为真,将主力放在西北角后,再在夜里突然猛攻东南角。赵军一时不察,被韩军攻占了城头。因为赵军的主力全都赶去了西北角,距离太远,又是夜间,聊城终于被韩军攻克。县令王方、县尉赵质悉数战死,守城的五千赵军也大半战死,少部分投降!其下辖的卢邑,兵少将寡,面对韩军的劝降,理智的选择了投降!
至于聊城北面的博陵,博陵守军的意志原本就是不怎么坚定,待收到王方、赵质的首级后,识趣地选择了投降。如此,仅仅半个月的时间,赵国河水以南的地盘,只剩下平邑一座城邑。元城、黄城、博陵、阿县、聊城五座城邑,总共有赵军一万七千人,战死者超过一万三千人,只有不到四千人投降!如果赵军没有中韩军的围城打援之计,也许还能多坚持个把月,但随着五座城邑落入韩军手中,蒙骜、王翦终于可以从容不迫地率领大军南下,解决平邑城内的一万赵军。
六月二十日,李牧、白起率领十九万大军渡过洹水,和邯郸不过仅仅隔着一条漳水,不到百里的距离。几乎在同一天,蒙骜、王翦率领四万大军南下,与留守的两万大军汇合,合兵六万,包围了赵国在河水以南的最后一座城邑——平邑城。大战,掀开了帷幕。
赵国,邯郸。
得知韩国大军出其不意地从平原渡河,攻占东武城、灵丘,让赵国层层堵截韩军的计划落空,赵国君臣皆是变了脸色。原本,赵国还能依托河南地、河水、洹水、漳水设下四道防线,可转眼间,赵国只剩下漳水一条防线。赵国可不认为韩国会主动断掉自己的后路,如果不出所料的话,肯定会有另一支大军在攻打赵国的河南地。
赵国君臣也不认为,洹水、漳水之间的一万人马可以阻挡韩国大军多久。对于传来讯息给自己的这支大军,许多人都在心中默默判了死刑。一万大军的覆没,无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只是一个韩军会损失多少人马的问题。即使韩国扫清了障碍,只剩下十八万人,也是一个太过庞大的兵力。大到赵国无法喘息。
征召大军,以最快的速度征召大军。征召所有的大军,这是赵国君臣的一致决定。谁都清楚,如果赵国不愿意迁都。不愿意放弃邯郸,就必须和韩国死战!
如果只是征召精锐。短时间内也就可以凑出五六万。毕竟,十五万精锐伐赵,三万精锐封锁韩国的上党,三万精锐在河水以南,一万精锐在洹水、漳水之间,一万精锐在洹水、河水之间,再加上雁门、云中的五万精锐,邯郸的两万精锐。赵国可以征召的精锐只剩下数万而已。这个时候,重要的不是军队的质量,而是数量。蚂蚁多了也能咬死大象。
赵王下令,凡是男子年满十六岁,未到五十岁,身无手疾、腿疾者,悉数征召入伍。这也意味着,只要不是少胳膊少腿的,全都要悉数入伍,抵抗韩军。当然。地方豪族例外,没有户籍的奴仆也不在其中。
同时,韩王派遣使者八百里赶赴雁门、云中两地。调四万边军南下。好在正是盛夏,草原水草丰美,匈奴应该不会偷袭边关。
如此一系列命令下来,赵国应当可以凑齐一支二十万的大军,虽然其中半数会是老弱。有邯郸的两万精锐坚守漳水一线,应该可以支撑到各地的军队赶到。不过,这毕竟是权宜之计。赵国将大军全都调往邯郸,也意味着其他地方的守备就会空虚。如果韩国突破漳水防线,置邯郸不顾。而是北上经略巨鹿,改强攻邯郸为围困。那赵国就危险了!所以,最保险的是保证韩军无法渡过漳水。或者说,即使韩军渡过漳水,赵国也有足够的精锐将韩军驱赶到漳水南岸。仅仅一支十万精锐、十万老弱的军队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调集廉颇大军回师邯郸的建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的。平阳君赵豹在一开始就反对征伐秦国,怎奈蔺相如病笃,平原君、信陵君一致认为秦国不灭,赵国绝对受制于韩。秦、齐两国如同韩国的羽翼,若要灭韩,需要先剪除羽翼。楚国伐越,燕国伐齐,于赵国而言,乃是灭秦的大好时机。怎料楚国也好,燕国也好,败得太快,一个是因为没骨气,一个是因为太仓促,直接导致赵国陷入进退维谷的境界。
如果燕国失败的消息传到邯郸的时候,廉颇尚未领军突入太原郡,赵国当然可以收兵,免得韩国出兵攻打自己;但偏偏燕国紧跟着楚国收兵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廉颇率军大破秦军,突入到距离晋阳不到五十里的地方。只要再胜一场,赵军就可以逼迫秦国签订城下之盟,甚至一举攻占太原郡,灭亡秦国!这直接导致了平原君、信陵君心有不甘,不愿意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于是怂恿赵王不从太原撤兵。
也许平原君、信陵君都怀有侥幸,毕竟,韩国已经坐任秦、赵两国相持三个月了,韩国想要救秦,早就救了。有很大的可能,韩国不愿意动用太多兵力插手这场波及天下的战事,这也是为何韩国只是派出五万大军救越,派出五万大军救齐。如今随着楚国、燕国兵败,韩国或许没有足够的粮草,或许受困于上党,无论是哪个理由,韩国应该都不会在短时间内发兵伐赵,这个时间,说不定可以让廉颇攻下晋阳城。
可惜,平原君、信陵君失算了,韩国在一早之前就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也征召了足够的大军。在赵国恍然不觉的时候,借道燕、齐两国,给了赵国当头一棒!
平阳君很清楚,除了知道的十九万大军,韩国应该还有一支大军在攻打赵国的河南地。韩国如此兴师动众,不仅仅是为了救援秦国,也是为了让赵国清楚这天下谁才是霸主,甚至不排除尝试灭掉赵国的可能!这个时候,任何的风险都不能冒!真有万一,赵国灭了秦国,邯郸却被韩国拿下,那才是得不偿失了!
所以赵豹坚决认为,应该以最快的速度,让廉颇大军回师。哪怕韩军无法渡过漳水,或者渡过漳水无法攻克邯郸,也应该放弃攻打秦国的计划。另一方面,要小心提防燕国。毕竟,从前线得到的消息是韩国大军先攻克了平原,才渡河攻打东武城。平原周边可是燕国的土地,如果韩军是偷袭尚且可以接受,但如果是燕国的默许,甚至是燕国的襄助,那赵国的处境才是危险。燕国会不会落井下石,没有人敢打包票。单单凭借二十万大军,已然无法应对这次危机!(未完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