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位面商人

五德玄奇编年史——中国历代王朝的德性

五德玄奇编年史——中国历代王朝的德性
听过楚汉争霸那段评书的人都知道,刘邦起家的时候做过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就是斩杀了一条白蛇。话说那日刘邦走到半路,前面有手下回报说咱们绕道吧,前面好大一条白蛇呀。刘邦不是许仙,没兴趣同船撑伞眉来眼去,只见他大喝一声老子不怕,抄着西瓜刀——不是,是提着三尺剑就过去把那蛇斩成两段。到了晚上,有人在蛇死的地方碰到一老太太在哭,就过去问怎么回事,那老太太说我儿子是白帝,刚刚被赤帝斩成两段儿了。
太史公写到这,加了一句“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这故事真伪如何,诸位可以自己找条白蛇来试试,咱不加详考。不过为啥一听到这个又白又红的故事,刘邦心里就美滋滋的,而周围的人更敬畏他了呢?这就涉及到中国历代王朝所要关心的一件无聊的大事:德性。
前年我在北京挤公共汽车,不小心踩了旁边大姑娘一脚,大概是道歉的时候不够诚恳,当时人家就瞪了我一眼,骂了句“看你那德性。”不过这里所说的“德性”可不是那个意思,而是别有深意在里头。
西方讲究“君权神授”,中国讲究“受命于天”,两者虽然意思差不多,不过具体操作起来区别就大了。中国的“天”是个虚的概念,就好象“道”一样,虚无飘渺而又无处不在,仿佛《1984》里的老大哥,随时偷窥着君王的行为:假如君王做了什么狗屁倒灶,这天就会——当然,只是理论上——刮风下雨打雷闹点洪水瘟疫什么的;如果君王多做善事,老天爷就会阳光普照天下太平。古人们认为,人类和大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尤其是君主们,他们的联系直接影响到天的各种异象。所以我们看历史书,经常看到只要天下哪儿遭灾了,皇帝就赶紧又是下罪己诏写检讨又是节衣缩食停建楼台亭馆。
既然天和君王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那么这种心灵感应当就是有规律可循的。于是古代大贤人或者大闲人们就开始琢磨开来,他们的原则是:洞察这一个规律,并将之理论化;如果没有这么一个规律,那就杜撰一个出来…………
最初这种思潮十分混乱,大家各说个的,谁也没准数。到了战国晚期,涌现出了一位承前启后的大理论家邹衍。这位仁兄是战国时代的齐国人,稷下学宫的优等生,诸子百家里的阴阳家就是他开创的。诸子百家的理想都是天下太平,不过每一家的手法不同,道家的老子说:“大家都回去睡觉吧”;儒家的孔子说:“大家都要懂礼貌呀”;法家的韩非子说:“大家要紧密团结在以老大为核心的朝廷中央哦”;墨家的墨子说:大家要好好劳动不打架。”不过身为阴阳家的邹衍另有主张,他综合前人关于阴阳五行的研究成果,以《尚书?洪范》为基础开了一套“五德始终说”,这套学说简而言之,就是说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亚里士多德:靠,比我的多一种)五行,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天下万物都是出自他们克来生去的复杂关系。现在随便去火车站地摊上买一本算命的书,都能找到这五行之间的规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其他还有五色五方五味五音五向啥的,都和这五行是一一搭配:比如木是东方,属青色;火是南方,属赤色;土是中央,属黄色;金是西方,属白色;水是北方,属黑色,等等等等。
前面说了,古人认为皇帝跟大自然是有感应的。于是邹衍就开始挥了,他说这个朝代的兴替,其实也是天人感应,有着规律可循的,这规律就是俺的五德五行。每一朝代都有它的一德,就好象每一个人都有属相一样。一德克一德,所以一个朝代取代另外一个朝代。五德之间的彼此克生,就反映到王朝兴替上面来,这就叫做“五行相胜”。(原文: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而每一个朝代的德是怎么知道的呢?这就要看上天会降下什么样的预兆祥瑞了。《吕氏春秋》举了个例子:最早的黄帝,碰见过一条十余丈长,几米粗的大蚯蚓,还有一支蝼蛄;蚯蚓和蝼蛄属土,所以黄帝是土德;而大禹曾经在郊外碰到过青龙,青是木色,木又克土,所以夏朝就是木德;而取代了夏朝的是商朝,赶上过山上冒出来银子的好事,故而商属金;金克木,于是商就是金德;到了周代的时候,周王曾经看到过好大好大一个火流星在宫殿上空盘旋一周,变成无数的火鸦,是火,火克金,周自然就是火德了。五德就是这么循环交替,贯彻始终。
“五德始终说”是个大大的好东西,因为这套理论有点象linux,开放度特别高,谁都可以去按照自己的需求去修改。按它的本意,只有拥有正德的势力才能推翻前朝创立新政权;但是大家全都反着用,先捏掉前朝,然后再给自己配一个合适的“德”,以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合法政权。这就好象是先上车后补票,先生孩子再领结婚证,先打下伊拉克再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全都是一个道理。
既然有了这一个先进理论来武装和指导,那么大家吹嘘起自己的“神膺天命”就更理直气壮了。先现这种好处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吕不韦,他不仅让人把这套理论写进《吕氏春秋》,而且按照这套“五德始终说”为今后的王朝积极筹备理论基础:周是火德,水能灭火,水克火,那么取代周朝的自然就是拥有水德的王朝嘛。当年秦文公出去打猎的时候,打到一条黑龙,黑色属水,那么统一天下的必定就是秦王了。
插一句说明,《吕氏春秋》在计算的时候,是从周直接往后跳的,没把春秋和战国的n国诸侯算进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是周王朝治下的封建割据势力,名义的周天子臣下——包括那个不服王化的楚国——没有统一天下过,自然没资格拥有正统地位与“德”的属性,所以被自动无视了,好可怜,这就是配角们的苦命下场。这种计算方式以后还会经常碰到,而且被变出无数花样,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接下来的事情人人皆知,赵夫人的独子项少龙的徒弟赢政扫荡六国,一统天下,开创了大秦王朝。赢政是个很迷信的人,特别信阴阳五行这一套,于是就找来他便宜老爸吕不韦的春秋一查,周朝是火德,我大秦是取代了周朝的,那自然就是水德呀。
于是乎,秦朝的水德就这么确定下来了,五色里配合水德的颜色是黑色,于是大家都纷纷把衣服染黑,穿的有如保安一般。嬴政还特意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炫耀自己的正统性。
以往的夏商周的“德性”都是后人追认,从秦朝开始,中国王朝才第一次真正“以德治国”。
俗话说上行下效,既然皇帝都如此好兴致,下面的人自然也就一窝蜂地研究起阴阳五行来。邹衍的学说本来是为了劝说皇帝节俭,被这群不学无术的人挥之后,逐渐开始变质,什么古怪的东西都冒了出来;好端端的五德学说逐渐蜕变成玄幻小说,成为算命风水的理论基础,贻祸后世。梁启就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秦代那些学了邹衍皮毛的方士们做了不少让人掉下巴的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个带着五百小罗丽小正太出海找不死药的徐福徐老爷,不过这与主题关系不大,一提则罢。
秦朝历二世而亡,这水德终究没有保佑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至万代。接下来就是楚汉相争,而这“五德之说”也开始掀开了乱七八糟的一页。
在高祖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o5年的时候,楚汉之争正是激烈的时候。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的灰头土脸,连老婆孩子都被人逮了去,他自己连滚带爬回了关中。这位仁兄倒是心宽,也不弄块凉席挂块苦胆,反倒优优哉哉地躺在秦宫里,晃着脑袋问别人:“这个秦朝当年供的都是什么神呐?”别人告诉他,秦祭祀的是四色帝,青、白、赤、黄。刘备皱着眉头想了一会,说“我听说一共应该有五帝呀,这怎么才四个?”别人哪知道他的鬼心思,都说不知道。刘邦一看时机到了,立刻忝着脸说“四个多寒碜,干脆就再添一帝凑五个得了,我吃点亏,就算一黑帝吧…………于是这青、白、赤、黄四帝身边就多了一尊神气活现的刘黑帝,估计那四帝若在天有灵,定是满脸黑线吧。
接下来的剧情大家都熟,先是十面埋伏,霸王别姬,最后楚霸王乌江自刎,老流氓刘邦建立了汉朝。刘邦和他那几个手下人黑社会出身,文化水平不高,这一天忽然做了上层人士,反而不知所措,还要叔孙通这个礼仪教师手把手的教,才学会点皇家规矩。刘邦的老婆吕雉对此也是糊里糊涂,不知道穿什么衣服好,只能找秦朝的黑保安服先凑合着穿。新朝初立,有人想到了那个五德之说,就问刘邦咱们汉朝德什么呀?刘邦看了看披着保安服的吕雉,心想也别换衣服了,怪麻烦的,于是傻呵呵地说,我当年不是黑帝吗?水德配合的颜色是黑色,那咱们汉就是水德吧,我看挺好。
咣铛!
估计当时如果旁边有一百个人的话,得倒下九十九个。秦朝是水德,那你身为战胜国,好歹要找个能克水的德才行;这位壮士倒好,拷贝不走样,直接就把秦的水德netdctrl+v给粘贴到汉朝头上来了。从感觉上说,水德寓意是“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无仁恩和义”,汉初老百姓最烦就是这东西。刘邦选这么一个德,这就等于宣告天下俺们和暴秦就是一伙的,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这人可丢大了。
不过周围的人虽然倒下九十九个,还真有一个没倒的,这个人就是张苍。这家伙当年当过秦朝的御史,长的又白又胖,精通天文历法,也算是刘邦麾下的一个级别很高的知识分子。按道理这五德之说他应该是烂熟于胸的,可一见皇帝开口,他怎会说皇帝说错了?于是张苍装模做样地推演了一番,然后说汉正应水德,陛下您说的对。他一说话,别人也不好意思反对,汉应水德的事就确定下来了,所以汉初的时候满宫殿里看见的都是黑压压地一片穿黑衣服的保安到处溜达。
后来张苍生怕天下人笑话,理直气壮地解释说:“暴秦那根本不能算是一朝,只能算一个国统。咱们汉家出身正统,直接承继的是周代的正朔。周代是火德,我们是水德不正合适吗?”刘邦听了以后直点头,为此还特意立了个天水祠,以资纪念。
别看张苍这借口牵强,却为后世无数王朝开创了一个先例。以后经常就有人拿这个做为理由,把不顺眼的前朝忽略掉,改继一个比较光彩的朝代,充分显示了五德始终说的可塑性,那根本就是一块橡皮泥。
这笑话一直到刘邦死也没纠正过来。一直到了汉文帝即位后,才终于有人回过味儿来,觉得该纠正过来。先难的是名声赫赫的贾谊,那时候他正是年轻气盛,容不得这么大的bug存在,于是直接上书文帝,说按照五行相克,土克水,所以我大汉应该是土德,才能克掉水德的秦朝,强烈建议立刻全国改德,服装变黄。文帝大概是嫌这年轻人锋锐太盛,没搭理他,直接一脚踢去了长沙。到了文帝十四年,一个叫公孙臣的山东人也现了同样的bug,不过他采取了更有策略的办法:他给文帝上了份奏表,预言说根据符谶过几天会有一条黄龙出现在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黄色在五行里配的是土,所以汉应该奉行的是土德才对。文帝一看,心想这是张苍的专业啊,于是让当时担任丞相的张苍审议一下。
张苍老奸巨滑,一看这份奏表,眼珠子一转,心说不好。当初主张水德的是他,如今这个公孙臣却主张土德,分明就是拆他的台,不行!驳回!坚决不能承认这回事!没想到这个公孙臣也是个老谋深算的人,过了几天以后,果然有人上报说在成纪看到一条黄龙。这一回张苍可是有苦也说不出,人家一口咬定看见一条黄龙出现,然后又飞了,你又证明不了人家没看过。这一下子,弄的张苍无地自容,颜面扫地,人人都知道他搞学术腐败,还打击异己。结果公孙臣高高兴兴进了宫,文帝给他封了个博士,编制土德的历法书;而张苍从此失宠,在丞相位子上赖了几年后,称病回乡了。这种祥瑞之事根本没成本,而且收益高,于是后世纷纷效法,所以我们翻开史书,经常可以见到某年日月,谁谁在哪又看到一条龙,特报祥瑞云云,都是这个公孙臣起的头。
来文帝打算听公孙臣的话,改德易服,结果却碰上另外一档子事。有一个赵人新垣平,也是个阴阳家,擅长望气。他见公孙臣平步青云,也跑去对文帝说我看见长安东北有五彩神气,应该建所庙来祭祀,里面青白赤黄黑五帝全有,汉朝正应土德。文帝心眼实在,笃信方士,就建了个五帝庙,封新垣平为上大夫,赏赐了不少东西。这个家伙一见有了甜头,就开始信口开河,一会说今天有神人献杯,一会说自己能挥戈反日,文帝全都深信不疑。俗话说长在水边站怎能不湿鞋,终于有人开始怀疑这小子不是在吹牛吧,经过调查以后现果然是个大骗子,立刻上书揭。新垣平最后落到汉朝包青天张释之手里,一番拷问之下全招了,于是全家被杀,真是成也口舌败也口舌。
文帝想着以前对新垣平的宠信,觉得自己纯洁的心灵受到了无情的伤害。对于这些祥瑞之事,也就心灰意懒了,明白这些阴阳家都是些胡说八道的家伙,不能信。可怜公孙臣就这么当了池鱼,连带着也失了宠,这改德之事终于不了了之。
这事一拖,就拖了几十年。到了汉武帝在位的时候,还是习惯性地认为汉乃是水德,甚至还设了天水郡来纪念之。一直等挂历翻到了元封七年,西汉正值建国一百零二周年。(汉书是从高祖元年、公元前2o6年开始算的,这听起来比较威风;就好象国民党把自己的历史从同盟会时期开始算起一样。)当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迁、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三个人上书给汉武帝,说现在的历法乱七八糟的,得整顿一下。于是汉武帝叫来御史大夫兒宽,说你们四个好好商量商量吧,看该奉什么为正朔,穿衣服穿什么颜色。然后司马迁和兒宽几个人一合计,想到当年贾谊、公孙臣的事迹,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就建议奉土德。汉武帝觉得这个请求有理有据,他当皇帝的也有脸面,于是恩准,改制,并根据新历法《太初历》把这一年改元为太初元年。
但是还有一件麻烦事,级大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提出了一个三统说,说“商为白统,建丑;周为赤统,建子;当有新王,为黑统,建寅”这个三统跟五德说之间有矛盾。以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无非是两部玄幻小说的设定不同罢了,但那时候可是大事,董老爷是儒家的精神领袖,怎么也得给他点面子。斯大林说过:“如果理论与事实不符,就修改事实。”汉武帝雄才大略,深谙此道,于是就玩了一把中庸,取了三统说中的正朔和五德说中的服色,揉成一门边缘学科,定为官制。泰山封禅的时候搂草打兔子,顺便诏告天下,这争议才算告一段落。
说句题外话,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也提到过这个三统论,还半开玩笑地说”法西斯主义正黑统,资本主义正白统,共产主义正赤统”………………
自从武帝定夺以后,从汉初延续下来“汉应水德”的大笑话终于在一百零二年后收场,从此汉应土德,汉人终于可以脱下保安服,换上黄马甲了。而“三统五德”的合二为一,则标志着方士退出历史舞台,从此推演五德的重任就交给了儒生们。
本来汉德之事到这里就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结果偏偏就在西汉差不多结束的时候,横地里掀起一阵波澜来。这波澜不仅在当时产生震动,甚至对后世千年都有了极大的影响。其始作俑者就是刘向、刘歆父子俩。
这两父子乃是汉室宗亲,楚王刘交的后裔。父亲刘向是汉宣帝、元帝、成帝时期的大儒,著述无算,写过《说苑》、〈列女传〉、编辑过〈战国策〉,连那个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也是经他手里传下来的。这个人搜集、整理古逸颇有一套,著过〈别录〉二十卷,开了目录学的先河。他儿子刘歆也是强人一个,魔武双xiu,不光文科成绩好,理科也不含糊,曾经编过三统历,研究过圆周率;更重要的是,他政治上也吃的开,先被汉哀帝当成心腹近臣,接着又帮同事王莽篡了汉,成为新朝的国师;等到王莽快完蛋了,他图谋政变,失败后被迫自杀。
这两父子是典型的玄幻爱好者,最喜欢谶纬之学,是汉儒里谈论灾异符应最多者。有人根据《汉书五行志》记载统计,刘向父子推测灾异应符之事有一百八十二件,表灾异符应理论二百二十六则——搁到现在就是俩神棍——足见这两个人对五德五行学说痴迷到了什么地步。
他们两位都是〈易〉学名家,有一天父子俩看到〈易经〉上写了那么一句“帝出于震”,就开始犯上琢磨了:按照周易的说法,震是位于东方,那么这个“帝”显然就不是黄帝了,因为根据五行学说黄帝是位于“中”,而不是“东”。这个矛盾好生古怪,研究来研究去刘氏父子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个“帝”指的并不是“黄帝”,而是伏羲!因为伏羲一向是位于东方的。
这个现可不得了,因为如此一来的话,邹衍的“五德始终论”排出的朝代轮替就出了大问题。刘氏父子抓住这一疑问继续努力,又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找到关于“五行相生”的说法,于是他们就得出结论:第一,五德始终说的王朝排序大有问题,应该从伏羲算起,而不是黄帝;第二,王朝之间的更替不是相克的关系,而是相生的关系。说的简单点,就是朝代之间不再是新德胜旧德,那样杀伐之气太重了啦,应该是旧德生新德,才显得和气一团;第三,秦代不以德治国,而是以严法治国,最多是个“法”国,不能算正朔之内,没资格“德”国,只能叫做“闰统”,能够称作“霸”,却不能称“王”。
于是基于这三点认识,刘氏父子专门写了一本叫〈世经〉的书,把邹衍的理论框架丢到一边,重新设计了一个更为恢弘的世系表。在这个表里,太昊(伏羲)是当然的第一位,他上承燧人氏,钻木取火,(至于为什么不把燧人氏排到第一,大概是刘向觉得他还没完全开化吧)自然就是木德;炎帝承接伏羲,木生火,于是炎帝就是火德(在这里刘氏父子还说炎帝就是神农氏);接下来火生土,黄帝就是土德;少昊以金德承土。按照这规律朝下一路推演去,颛顼帝以水德承金,帝喾木德承水、唐尧火德、虞舜土德、夏禹金德、成汤水德,到了周武王的时候,水生木,于是周代就是木德。秦忽略不计,那么汉继承的是周代,木生火,于是汉就是火德了。(准确地说,秦并没有忽略不计,而是被修改为金德,尚白,但级别比其他朝代低了一等)
对咱们来说,刘氏父子这个论断不能说是对是错,和邹衍的学说之间也就是美式足球与英式足球的区别。不过在当时,却是关系到一朝体面的大事。当年汉朝从水德改到土德,花了一百多年,这一次没有理由就轻易相信“汉应火德”的说法;何况一旦改德,又得改服装又得换旗帜,成本太大了,于是朝廷既不点头,下面的人也不起哄,这事就搁置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刘歆在朝廷上吃了瘪,却在别处捡了便宜。这个“汉应火德”的学说终于受到了一个人的青睐,这个人就是中国著名的浪漫主义革命家王莽。王莽当年跟刘歆一起当过黄门侍郎,两个人关系极好,刘歆的这一大现王莽自然是知道的。
大家都了解,王莽这个人别的毛病没有,就是好复古。他篡位以后,官名要改古的,度量衡要改古的,连钱币都要改古的,几乎打算穿越时空把整个新朝带回古代去算了。刘氏父子的五德体系上追到伏羲,足够古董,王莽看了自然喜欢。
于是等到新朝始建,王莽立刻迫不及待地宣布,根据刘歆“五行相生”的学说,汉室是尧的后裔,属火德;而他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属土德。火生土,所以他的新朝接替汉朝是合情合理合法合适合衬合身的,还特意派了个叫张邯的儒生去给百官解释。至今故宫收藏的那个新朝的大鼎上,还刻着:“黄帝初祖,德匝于虞,虞帝始祖,德匝于新……据土受德,正号即真……”几个字。而这一学说的创始人刘歆也荣膺新朝重臣之列,一直坐到了国师的位子。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到的是,这个“汉应火德”和王莽之间,还引了两起历史悬案。
刘向、刘歆父子有个大毛病,就是借着职务之便篡改古书。郭敬明是拿了别人的东西说是自己的,他们两个反着来,自己写了东西却说是古人写的,比如〈庄子?内篇〉就有学者怀疑是刘向所伪。康老圣人那本〈新学伪经考〉里的“伪经”就是指刘氏父子篡改的古籍,顾颉刚也专门考证过这个问题,并且指出刘歆是为了给王莽篡位制造理论基础,才编造出“汉应火德”和那一大串世系德表。而钱穆和其他一些历史学家则力辩无此事,理由一是“五行相克”是自董仲舒就开始的说法,不是刘向创;理由二是时间上合不拢,刘歆负责管理典籍的时间有限,很难将所有的书都伪造一遍,退一万步说,当时经书流传天下,光他一个人改根本就没什么用处;第三,刘氏父子的火德说事实上根本没被西汉政府承认,对王莽来说这种非官方的东西没什么舆论价值;第四,王莽自吹是黄帝之后,这都是没族谱可循的,全是他自己瞎编的。反正都是无本生意,他大可以宣称自己是夏禹的后裔,承木德,克汉朝的土德,这更方便,连伪造古籍的工夫都省了。这两种观点在民国时期爆过相当激烈的论战,至今仍旧是谁也没说服谁。
这一个“刘歆伪造”的悬案连带着还引了另外一起悬案,这一次连司马迁他老人家也扯进来了。还记得本文开头的那个斩白蛇的故事吗?在那个故事里,刘邦是赤帝子,赤色是火德,那么斩白蛇就成为证明汉是火德的一个征兆,顾颉刚就认为这是刘歆为了证明汉属火德而特意在史记里伪造的。对于这一说法,钱穆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赤帝子什么的只是秦末汉初对五色方帝崇拜的表现,与五德没关系。不过他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自认赤帝的刘邦后来又转性当了黑帝,乃至汉初大家一直都得穿保安服。于是这个“斩白蛇”的悬案一直到了今日,也无确切的定论。
顺便讲个故事。汉代有一本书叫做《论语撰考谶》,伪托古人写的,里面讲的是孔大圣人的出身来历,说孔子之父叔梁纥与孔子他老妈徵在到尼丘山祈祷,祈祷的时候徵在感觉到了黑帝之精(咳……别想歪了),后来便生了孔丘,所以这孔子就是黑帝后裔。本来孔子是有帝王之相的,只可惜他生不逢时,生在了周末——可不是星期五哦——周是木德,接替周的应该是火德,而孔子是黑帝的便宜儿子,是水德,于是没办法,只能当素王了,拿言情小说里的话解释就是“有缘无份。”
这本书是不是刘歆伪造的,不知道,不过文中至少是沿用了刘歆得的五德世系表,所以成书必然是在西汉后。
回到刘氏父子身上。刘歆这个人虽然聪明绝顶,但是有时候也缺心眼。一般来说,贩毒的自己都不吸毒,跳大神的自己都不迷信,可这位专好制造谶纬的大爷自己却真的相信谶纬这回事!汉哀帝建平元年,民间开始流传一则谶言:“刘秀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刘歆听了,连忙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刘秀,美滋滋地以为今后能坐上皇帝的位子。可惜自古以来,买了体育彩票以后自己修改号码拿去兑奖的人没一个有好下场,刘歆不知道恰恰是在他改名这一年,另外一个叫刘秀的小孩子在济阳出世…………后来真正的刘秀长大了,他的一个朋友蔡少公告诉他这则谶言,说当今国师也叫刘秀,说不定这预言就应到那个刘秀身上,刘秀微微一笑,说你咋知道这一定不是我呢?
后来刘歆老存着这个念头,被人撺掇着叛乱;这位老爷叛乱的时候也还先算卦,先是说只有在东方才能成事,临出兵了又说等太白金星出来咱再走,结果拖拖拉拉之间贻误了战机,失败被杀。一代大儒就因为深受封建迷毒害而死,可怜可怜。
刘歆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学说却还在。本来“汉应火德“只是在学术界流传,后来王莽拿这个做了篡位的借口以后,这学说反倒名震天下,人人皆知。当时天下民众的心理是,凡是王莽反对的都支持,凡是王莽灭掉的都要光复;王莽以木德篡掉的本是不为官方承认的“火德”,他们反而认准了汉非是火德不可,土德反而没人提了。刘秀打天下的时候,打出的旗号是复兴汉室,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正统,他也不得不承认汉是火德,并为自己大造谶纬。比如他打下河北以后,以前在长安跟他睡一个大学男生宿舍上下铺的儒生强华献了一个《赤伏符》,上书:“刘秀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符名为“赤”,符言里又说“火为主”,无论这谶纬是刘秀自己伪造的还是别人造的,总之是承认了汉是火德。
到了刘秀开国,光武中兴,定都洛阳。这个洛阳的“洛”字带水字边,与火德相冲,不吉利,于是刘秀去掉“水”字添了“佳”字,改做了雒阳。接下来“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至此“汉继火德”终于为官方所承认,汉人从此不穿黑保安服也不穿黄马甲,清一色全改穿了龙虾袍。后来班固和范晔两个人写历史写到这段,都觉得这个“土德变火德”不好解释。班固比较聪明,在《汉书》里拿刘邦当年那个斩白蛇称赤帝的故事来证明汉确实是火德;而范晔比较老实,在《后汉书》里含含糊糊地说了句“汉初土德,色尚黄,至此始明火德”,打个哈哈就蒙混过去了。
从那以后,东汉就是火德,而且有了个专用词组叫“炎汉”,得到大家公认,土德和水德则几乎没人再提了。
而“五德始终说”则从东汉开始演变成了两套算法:一套是邹衍从黄帝起算的五行相胜法;还有就是刘歆开出来从伏羲起算的五行相生法。这两套五德系统并行不悖,都流传到后世,不过“五行相生”法后来居上,逐渐演变成主流,历代王朝多采取这种算法,“五行相胜”法只有在前者不管用的前提下才会被人想起来。
比如说吧,公元144年,就是汉顺帝去世的那年,九江一个叫马勉的阴陵人动叛乱,宣布自己是土德,尚黄色,火生土,所以汉朝要灭在他手里,于是自称“黄帝”,这是按“五行相生”的算法来玩的。后来这位“黄帝”被朝廷镇压,入土为安,成了“土帝”。就在同一年,九江地区又出了一个华孟在历阳起义,有马勉前车之鉴,证明五行相生的说法不灵,于是他改弦易张,宣布说水能克火,老子我就是黑帝(因为水德尚黑),这是按五行相胜的算法来玩的。可怜天不佑德,王师反走,最后堂堂“黑帝”也落得个凄惨下场。估计这两位九泉下相见,一定会相拥着大哭吧,克不行,生也不行,太tm冤了啊!
到了东汉末年,张角兄弟率领黄巾军起义,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后来被小霸王孙策斩了的那个于吉写的《太平经》,经里称汉为火德之君,而黄巾军自称拜的是中黄太乙神,承的是土德,打的旗号是“黄天当立”,此节常看三国的人都熟悉。可惜,这一次土德还是没有“德”起来。可见就算是哈德之人,也未必真的能“德”国的……
这几次起义只是“德性”大爆的前兆。黄巾之乱后,紧接着历史跨入了华丽的三国时代。曹操一代枭雄,不是傻子,他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不谋朝篡位当那个出头鸟,也就不着急为德性的事上火;刘备那时候还拖着关张二人满世界流窜,也顾不上德;孙权年纪还小,真正第一个吃螃蟹的家伙却是袁老二袁术。
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这袁老二心比天高,却没什么能耐,仗着自己是高干子弟就胡作非为,还琢磨着当皇帝。当时有句谶纬“代汉者,当涂高”,袁二说我们老袁家是春秋时代陈国大夫辕涛涂的后代,应了这个“涂”字;而辕涛涂是大舜的后裔,舜是土德,那我袁家也是土德,根据五行相生,恰好取代汉的火德。
于是在建安二年,他就高高兴兴地称了帝,谁知道众叛亲离,末了这位“皇帝”连碗蜂蜜都喝不到就挂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倒真是土德呢;因为蜂蜜是水,土克水,所以他喝不到……说句题外话,袁二在这上面栽了大跟头是因为他不学无术,不知道当年东汉年间谯周(就是三国演义里那个整天夜观天象闹着要投降的老爷爷)曾经问过阴阳大师周舒,周舒说这谶言指的是魏,但没说明理由。后来小谯又去找名侦探……不对,名术士杜琼。杜琼解释说这个“当涂高”代表的是魏;为什么呢?因为“魏”指的是皇宫两侧的柱子,称为魏阙;涂字是通假字,通的是途,也就是路;所以当涂就是指正当着道路,而正当着道路的建筑自然就只有高大的魏阙了。这样看来的话,袁二根本就是冒名顶替偷了曹操的月票坐公车,他不能不败。
袁家老二死了,还还有个老大。袁绍比他弟弟强,知名度高,人缘也好,实力也强,不免也动了称帝的心思。他讨破易京捏掉公孙瓒后,不免得意起来,这时候他手底下有个叫耿苞的主簿,悄悄说现在汉朝的火德已经不行了,将军你是黄帝之后,享土德,正是取而代之的大好时机。
这个耿苞倒真是用心良苦,自知若说袁家是大舜之后,就等于把袁大降到袁二的档次了,干脆再提高几代,从黄帝起算。袁大自己听着挺高兴,不过他比自己弟弟多个心眼,把这事拿出来给幕僚们商议。幕僚们一致表示这个耿苞大逆不道,该杀。袁大没敢吱声,回头就把耿苞砍了,证明自己没这心思。
袁绍尚且如此,别的诸侯就算有了称帝之心,也就不大好意思说出来。后来大家彼此争战,谁也没空琢磨这档子事。一直到了三国局势稳定下来,曹丕篡了汉,这德性之说才重新浮出水面。
当初在汉恒帝的时候,有人在楚、宋之间见到了黄星。辽东一个叫殷馗的人说:“五十年后,在谯、沛地区要出一位大英雄。”到了汉灵帝的时候,又有人在谯看到一条黄龙,太史令单飏说这地方将要出帝王啊。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当年的公孙臣来,这诈术经历了这么多年,还是米有进化的说。
这些真实性无可考证的祥瑞黄来黄去的,做为篡位用的理论基础足够用了。黄色是土德,这么多黄色的谶纬出现在曹氏的老家,用意不言自明。而且,曹丕选的是五行相生派的说法,而不是自称自己是克掉火德的水德,理由很简单,因为汉家的天下是“禅让”给曹丕的。据说在禅让的时候,有n多只黄鸟叼着红色的书聚集到了尚书台,不用问了,这一定是“上天”降下来的征兆,红火生了黄土。等到曹丕登基,立刻宣布改元黄初……看,连年号都是黄的!
唯一讨厌的是,那袁氏两兄弟一个把持了舜帝,一个zhan有了黄帝,曹魏自然不能和他们同流合污,必须另选一个新祖宗。从古籍里查考,能和曹魏拉的上关系的是颛顼,但颛顼按照刘歆的系统是属水德,按照邹衍的系统则根本没他什么事,这就与曹魏大力宣传的土德不符合。怎么办?没辙,小丕丕只能狼狈地解释说我们是颛顼的后人嘛!什么?你说他是水德?对啊,但颛顼和舜的祖先还是一样的嘛!所以我们承的还是舜的土德啦……这个解释当真是牵强附会,一看就是走投无路硬憋出来的理由。不过也罢,就是个形式嘛,没什么大不了的。
onnetatime,
光武大帝为了讨个吉利,把洛阳的水字边去掉变成雒阳,这个咱们前文说过。现在魏国做老大了,就有人上书说按五行学说土乃是水之牡,水衬着土乃能流动,土得到水才能变的柔软……最后总结说水对土德是有好处的。这一通玄之又玄的物理课把曹丕侃了个晕头转向。不过他这么一想,反正土克水,不吃亏,于是下令把雒阳改回来,佳字去掉,水字放回去,变成洛阳。
到了魏明帝曹睿的时候,这小家伙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老闹着要改正朔。群臣心想这改正朔,就得改服色,咱们大魏黄色挺漂亮,这么一改会被人嘲笑的,就纷纷表示反对。曹睿小朋友却是个驴脾气,三番五次地闹,非改不可。大臣里有个叫高堂隆的就上了道书,先顺着曹睿的毛摸了摸,稳住皇帝,接着和司马懿等人想出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搬出董仲舒的三统论,说曹魏是地统,地统尚白,可以按照这个来改朔,祭天的时候用白色的牲口,但服色还是按五行的黄色来吧。于是在群臣连拉带劝之下,曹魏总算是仍从黄色土德,小孩子毕竟难伺候呀。
至于其他两国,蜀汉号称是继汉正统,自然是火德。南朝刘宋时候一个叫刘敬叔的人在《异苑》里提到过这么一件事:“蜀都临邛有火井……桓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览而更盛。”意思就是说临邛有一口盛产天然气的火井,桓灵的时候逐渐烧的不如以前了,等到诸葛亮到了四川去看了一眼,这火就重新旺盛起来;这就是暗示本来汉代到了桓灵就快完蛋了,幸亏有诸葛丞相在四川撑着蜀汉,这才汉火重光,一息不灭。搞笑的是,刘备称帝的时候,也有人汇报说在武阳的赤水看见一条黄龙,待了九天才走。且不说这是曹魏玩剩下的桥段,单从颜色上来说也与汉德不合,不过蜀国有资格做美国政客的人很多,他们引经据典地解释说《孝经援神契》言“德在深渊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经》里又说飞龙在天,所以老大您当皇帝是完全符合天意的。就这样,他们轻轻跳开“黄”字,避实就虚单说“龙”字,打着降龙十八掌蒙混过去了。
而吴国呢,孙权更没什么创意,照搬了曹魏的剧本,先改元黄武,带了个“黄”字,又在鄱阳现一条黄龙;等到了黄武七年年底,孙权坐不住终于称帝,立刻就有人说在夏口又看到一条黄龙——敢情这三国的黄龙比耗子还多——于是这一年就是黄龙元年,他连年号都懒得想了。这么黄来黄去的,吴自然就是土德了。
所以说这三国鼎立,其实就是俩土一火三拨人争来打去。
到了三分归晋的时候,司马氏该应什么德呢?魏是土德,那么晋就应该是金德,尚白色,因为土生金。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未必大家都这么想。晋武帝泰始二年的时候,一群老头子官僚上书奏说咱们晋是受了魏禅,应该学尧禅让舜的传统,继承前代的土德和黄服色。司马炎本来打算恩准的,这时候跳了来一个孙盛,气哼哼地说:“你们全错了,学没学过五德始终啊,晋代了魏,是以金代土,尚白,这才是王道啊!”
写到这里,我得说我太感动了,因为前面几百年以来,天下只围着“土德”和“火德”打转,好象全世界只有那么两德似的,乏味啊乏味,现在终于冒出一个新鲜的金德,总算可以换换空气了,不然土土火火的,读者不烦我也会腻味死,孙盛大人真好。
德性之说一旦兴起,自然就会有“哈德”的人来献符瑞来配合论点,这一次也不例外。据说魏明帝时期有人在张掖的删丹县金山柳谷里面现了一块大白石头,上面写着:“上上三天王述大会讨大曹金但取之金立中大金马一疋中正大吉关寿此马甲寅述水”一共三十五个大字。魏明帝一看,有“讨曹“二字,心里就不痛快,派人把那个讨字的那一点敲掉,变成个计字。等到司马炎受了禅让后,一个叫程猗的人提起这茬,跟司马炎说:“这石头上有个“大”字,乃是极为兴盛的意思;还有个金字,正是我晋朝的德性;还有个中字,意思就是正赶上交汇的时机;还有个吉字,当然就是吉利的意思。这石头分明就是暗示陛下您开创大晋王朝乃是顺应天意呀!”
好嘛,他倒省事,就拣了四个吉祥字儿说,别的就装没看见。
关于晋的德性,还有一个例子。在建兴年间,晋愍帝司马邺在位。江南出现了一童谣:訇如白坑破,合集持作。扬州破换败,吴兴覆瓿甊。坑是一种陶制容器,它的口是用金属籀起来的,所以属“金”,又是“白”颜色,所以白坑实际上指的就是“金德尚白”的西晋司马氏。果然到了建兴四年,匈奴大将刘曜攻陷长安,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白坑”破了个乱七八糟。
细心的人也许要问了,这个金德有矛盾啊。蜀汉是火德,火非但不生金,反而是克金的,怎么会归晋呢?这个嘛,好解释,因为伐蜀的不是晋,而是魏。虽然那时候司马氏早就把持朝政,但名义上还是曹魏的天下,皇帝还是曹奂,所以灭蜀从五德来看,恰是“火生土”;而到了伐吴的时候,曹魏土德已败,司马氏已经得了天下,承了金德,土生金,所以晋伐起吴来也就无往而不利了。五德之说虽属虚妄,在这里倒也很难得与现实配合的很巧妙。
接下来的历史,可就麻烦了。以往虽然五德说法很多,可都是一朝一代交替着来,还算有个谱儿。可从西晋开始,这谱子就彻底乱了套,因为五胡乱华,开始了史称十六国和南四朝的大分裂时期,那时候南北分立,诸国蜂起,华夏大乱,其混乱有甚于伊拉克塞黑索马里,大家人手一“德”,混乱到家了。
五胡乱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灭亡了西晋,把司马氏和中原大族赶去了长江以南。在中原折腾的少数民族兄弟们宣称自己是继承了西晋的正统,该按着五德继续排行;而在江南的东晋以及随后的宋齐梁陈四朝则认为自己才是华夏正根,有资格参与五德循环,北边那些蛮子都是僭越,是伪朝。结果“五德始终说”的链条到这里就一分为二,一南一北两条分支,双方谁也不服谁,倒也煞是热闹。
让咱们从北边先说起,这一位是十六国中第一位英雄豪杰刘渊,他是匈奴人,左贤王刘豹之子,曾在晋朝为官。西晋八王之乱后,他被匈奴诸部推为领,起兵反晋。因为他汉化程度太深,总觉得起兵得有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想来想去,终于被他想出一个有创意的理由来:当年刘邦曾经与匈奴和亲过,我就是匈奴人,而且也姓刘,那就是汉室宗亲呀。于是刘渊拿着这位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说事,宣布国号为汉,还很有幽默感地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为神主,摆明了是继承蜀汉的火德,不承认晋的正统地位。可惜他出身少数民族,没人搭理他,他这个兴复汉室的口号没多少人响应。
后来刘渊死掉,他儿子刘聪即位,派刘渊的侄子刘曜攻破了长安,拿下了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接着刘聪的儿子刘桀接替皇位,却被大将军靳准杀掉。于是刘曜乘机在司空呼延晏等人的拥戴下砍了靳准,做了皇帝。
司空呼延晏给刘渊上书说:“晋朝是金德,本朝取代了晋朝,按照五德相生的说法,金生水,应该是水德。这个汉是火德,十三不靠。不如把国号改为赵吧,赵出自天水,正应了水德。”
刘曜一听,想想自己叔叔打了这么多年汉室的旗号,也糊弄不了老百姓,于是下诏,把汉的国号改为赵,水德尚黑,服色旗帜都改黑色。
刘渊手下本来有一位大将石勒,是羯族人,一直很受重用。刘曜称帝改号后,把他也封了个赵王。后来两人交恶,石勒灭了刘曜,也建立了一个赵国——史称刘氏赵国为前赵。石氏赵国为后赵。在二赵混战的时候,生了这么一件事:荏平的县令师欢打到一只黑兔,献给石勒。石勒身一边一个叫程遐的人说这兔子是黑色的,黑色乃是水德之象,预示着您将取代晋朝金德,石勒听了特别高兴,宣布改元太和以纪之念。
等到石勒砍了刘曜,该称帝了,于是就想到了黑兔这件事。恰好侍中任播也上书说:“那个刘渊的赵来路不正,不该在五德之内。我们石赵才该是继承了晋朝正统的水德。”两件事联系到一起,于是后赵就应了水德,尚白。这和当年刘邦指汉为水德张苍附议的故事真是同出一脉的师兄弟。
后赵日子并不长久,摊上一个级变态石虎为君,很快陷入宫廷斗争之中,先被石闵(冉闵)把石氏皇族杀的七七八八,然后末代皇帝石祗起兵讨伐不成,被自己的部将害死,水德的后赵就此over。
这个时候,中原之地有三处主要势力,一是改名冉闵的石闵开创的冉魏;二是氐族符氏;三是鲜卑族慕容氏。南边本来在刘渊时期还有一个李特、李雄的成汉政权,不过他们没德过什么东西,后来被东晋大将恒温灭了,不提也罢。
公元352,十六国第一名将慕容恪灭掉了冉魏,燕主慕容俊觉得自己很不得了,于是称帝建立燕国,史称前燕。既然称帝,就得找找自己的德性是什么。别看前燕自己是鲜卑族,可还真看不起其他少数民族,很多大臣觉得这什么前赵后赵都是蛮夷,不能算在五德循环之内。当年张苍把秦朝踢开,让汉直接继承周的德性为水;后来刘歆也把秦踢开,让汉直接按周德继德行为火;这前燕大臣们也打算如法炮制,让前燕直接继承晋德,晋为金,那么前燕该是水德————转了一圈,还是抄袭前后赵那一套。读书人说话罗嗦,商议了很长时间也没个准数,慕容俊心里也没底,就从龙城召来了一个明白人韩恒。韩恒那也是一代名士,他说咱们燕王是在东方迹的,按八卦来说就是震的方向,而四象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所以震方又是青龙,青色乃是木德之色,所以燕该是木德。”
其他人一琢磨,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而且后赵是水德,五行相生水生木,燕即木德也不吃亏。最初慕容俊不太乐意,大概是嫌这个木德不如水德好听,后来群臣都赞同木德,他不得以只好下诏公告,从此前燕就确定下来是木德,尚青色。
“五德始终说”到目前为止,一直为诸家皇室所迷信,虽然中间颇有争议,但从汉至前燕,五德循环,贯彻始终,都有本可据有案可查。而直到前秦,这一条链子却意外地中断了,原因就出在前秦的一代英主符坚身上。
前秦的前途本来并不被人看好,开国君主符洪的孙子符生是个暴力分子,这小子在位的时候把国内折腾的乌烟瘴气,符坚气不过,就动政变把他给杀了,自己即位,局势立刻大为不同,他这个皇帝当的实在华丽,对内修政安民,对外灭掉前燕、前凉、代国,一统北方,一时极有霸主气象。
按说这前秦在符坚治下,比前面几个势力都风光的多,而且兴儒学,早该有人站出来议论德性。可偏偏这么怪,前秦的“德性”史书上却没提过,符坚也从来没明确说自己是啥德。
有一种说法认为,符坚并不迷信,所以他对这类玄幻的东西是持反对态度的;在他执政期间,老庄还有图谶之类的东西都是严令禁止,所以“五德”自然也在禁止之列。不过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符坚虽然禁那些玩意,但这是出于自王猛的意见,他本人其实也颇信这些符异谶纬。新平王符彫有一次给他献了图谶,王猛说这小子妖言惑众,砍了吧。符坚对王猛一向言听计从,就要杀符彫。符彫临刑前上了一篇文,在文里引经据典一通神侃,把符坚给侃晕乎了,结果给他追授了个光禄大夫。而在符坚临死前,姚苌问他要玉玺,他瞪着眼睛骂道:“你丫一个小羌崽子也敢逼我,你算什么东西,根本连一点图纬符命的凭据都没有,还想要玉玺登基?”说明他还真是信这个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前秦应木德,因为符氏最早的时候是姓蒲,后来符洪听过一句谶言“草付应王”,恰好他孙子符坚背后还写着“草付”,于是改姓为符。草属木,那么由此推之,前秦该算是木德。这个说法得到了后秦开国之君姚苌的支持。他杀了符坚抢了玉玺称帝,自谓是以火德替了符氏的木德。
而还有第三种说法,出自北魏,说前秦承前燕正统,以木生火,应该是火德才对。
这三种说法要么是没有史料支持,要么是跟理论不符,符坚本人又不可能现身说法,所以到现在还是一笔糊涂帐。以我个人的看法,有可能是符坚确实信图谶之说,但是王猛不让,于是他也就没搞五德的花样;以他对王猛的信任程度,就算后者死了,这个政策应该也不会改;等到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符坚也就没时间玩五德游戏了,因此前秦没有官方认定的德性。
前秦风光了一阵子以后,终于赶上了淝水之战,引致全国大崩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秦倒真象是火德……碰到淝“水”,于是挂了——当年刘秀改洛阳为雒阳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地名和王朝之德也相克哟。
前秦一倒,麾下有点能力的人都蠢蠢欲动,中原大地立时就冒出了无数割据势力。个头儿比较大的有后秦、西燕、后燕,后来又冒出夏啊、北燕啊、南燕啊、后凉啊、北凉啊、南凉啊、西秦啊(我还韭菜呢)等等一大票国家,跟当年苏联解体后独立出一大堆“斯坦”似的。
后秦刚才提过了,国主姚苌自称是火德,以继承符氏的“木德”,至于前秦到底是不是木已经不重要了。那一票x燕的德性没明说,但想来是继前燕正统顺应“木德”的。其余几个小国都是路人甲,路人乙的角色,到底什么德不说也罢,不过有一个国却不得不提,就是大夏。夏的创始者是赫连勃勃,这家伙是匈奴人,曾是后秦的将领,后来戳杆子自己闹了独立。赫连勃勃一听名字就是个满面大胡子的蛮夷(当然,人家其实长的挺有气度,姚兴见了都要流口水的)而他所做的事也和野蛮人差不多。他给自己建统万城的时候,每修一段城墙就派一个人拿长矛去扎,扎进去就把建筑工人处死,扎不进去就把持矛的人处死,比现在北京施工队的老板还黑。其他的残暴事迹更是不胜枚举,在十六国时期的暴君里能排的进前三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