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血火涅槃

打着“清君侧”反旗的边将,最终被京营和地方军组成的官军剿灭。但是大明朝的问题远远没解决,而且才刚刚开始。
造|反的人死了,但是他留下的一篇檄文却还在,而且影响极大。
正如大明的所有内外战争一样,起兵的人必须要先寻找“大义”,要师出有名。边将和他身边的人,当然懂这些东西,于是打出了清君侧的名号,直指皇帝身边围绕着奸臣,直接证据就是皇帝亲口骂的“满朝皆是奸佞”。并将那些“奸佞”的罪状细数一遍。
檄文大意是,奸佞依靠权势,蒙蔽圣上,兼并官办公司、蚕食国家利润。上层垄|断权力和财富,亿兆子民一贫如洗。朝廷fubài,人心贪婪,凡是要与官府打交道的地方,都要攀亲带故和贿|赂,欺上瞒下阿谀奉承成风,吏治不修、纲常大乱。大臣们尸位素餐、管理不善,只顾争权夺利,造成天下子民无论贫富极度自私,缺乏公共义务感。从朝廷到民间,充斥着无耻与欺骗,道德沦丧,礼乐大崩。
当时已经有电频广播,檄文的信息覆盖甚广。且民间的人们已经不是国初的子民,得益于教育的普及,识字率极高,民|智渐开。一时间舆情爆|炸,朝野动摇。
造|反军还许诺,清除奸臣乱党之后,要怎么怎么改造朝廷局面。起初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因为他们在战场上被官军击溃了。
然而,之前边将镇|压不力的起|义军、已经趁机壮大,各地反抗组|织成燎原之势。檄文一出,起义与暴|动遍布各处,大明皇朝之半壁,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连大明京师也发生了暴|动。
朝廷立刻召集军队,以京营和地方军营组成大军,北上平叛。内阁的意见是首先击溃最大的一股起义军,先声夺人,然后再分而治之。
可惜的是,地方军临阵倒戈,政府军大败。第一次会战结束,情况更加不可收拾。
一些学派的在野士人加入了起义军,总结了历代起义失败的教训,提出了成套的方略,广泛涉及军政财田(现在成了历史文献)。于是起义军号称只对付罪大恶极的奸臣,对于一般富人和资本家,采取拉拢的策略。果然有效果,很多地方防御无望的富人、包括一些有见识能力的人,纷纷投降。
起义军收集了各地零散的势力,利用投降的军官培训新兵,征用北方各地工厂开造武器。重炮布置在江北,火力封锁威胁大明海军舰队入江,随时准备南进。
明朝廷丧失半壁,此时皇帝竟然暴疾而亡,京师大乱。
时,重新找个皇室成员登基继位已来不及了,而且很容易因为扶植谁、而继续内斗。
朝中诸公权衡利弊,以新任内阁首辅、武臣勋贵,共组文武二相,仿照周朝的周定公、召穆公“共|和”,以共|和制暂领朝廷军国大政。
首先京师守备主帅就派人渡江谈判,提议起义军保护皇城、朱家宗社、皇陵、平民,条约签订后,京师守备献城。起义军
答应了要求。
于是京师投降,二相及部分大臣皇亲国戚,率京营南逃。他们直接跑到了广州,此乃大明的工业贸易重镇之一,然后在北边各处要地派兵布防。
这时候的明朝执|政者,应该已经见识到了大帝国崩溃时的可怕局面,缺乏缓冲与释放机制的王朝结构、过于呆板的体系,在崩溃时的毁灭性破坏。他们大概知道错了,天下已乱,如果再不改变,必将众人一起抱团赴死、或苟且偷生,无人能幸免。
四川等地仍在观望,卫国公府韦家在四川,在军界威望很大;还有从北|京布政使司逃到了四川,投奔韦家的王家,也是有名望的家族,而且与很多勋贵有联姻关系。
海外的海军基地、西美区、澳区也没有发声。
共|和二相打算拉拢这些势力,然后北上与叛军会战。当然起义军也是这么想的,他们也想拉拢剩下的精|锐部队和势力。同时双方在南方各地大战,进展缓慢。
因为官军选择地利,修建了战壕工事,调集了大量炮兵和初代装甲车驻防,这样的战场简直就是绞肉机,很难短时间分出胜负。战争烈度逐渐降低,双方都开始了此消彼长的拉拢离|间。
朝廷方终于利用西方的战事、举起了民族主义的大旗。这是把双刃剑,以前朝廷就详细分析过利弊,但这时候管不了那么多了。
当时欧洲已打成了一锅粥,德益志与法国正在鏖战;德国的盟友奥斯曼参战后,却首先向矣及明国辖区大军压境,把明国拉入了战团。
二相政府向海外军镇发出了军令电报,命令就近的军港增兵矣及。当时南方的二相政府辖区内,工业能力大减,前线军需弹药库存严重不足,但二相政府依旧派出船队,向西线战区运送大批军火,以保住大明的势力范围。
一直以来明朝廷为了防止海外军力分疆裂土,军镇是造不出弹药武器的、更别说要求工业链更多的复杂重武器,所以海外军备全靠本土供应。
政府的一切公告都开始宣扬民|族主义,以及大明的世界势力范围不可丢失,并且做出了很多佐证言论的决策。
而占据京师的起义军,做出的决定是首领登基称帝,并以诏书的形式下旨海外奉诏。当初京师方的想法,应该是想名正言顺、传檄而定;彼时大多数人还是没能改变传统观念,认为大明必须要个皇帝。但以结果来看,这是个昏招。
海外许多基地接受了二相政府的军令,开始调兵西援,当然也顺便接受了本土来的军火和军饷。韦家和王家领四川军力,加入了二相政府,愿意听从政府一切军政命令,并宣布进入战争动员状态。
虽然正面战场上,官军仍处于劣势,但大局上已经开始扭转。为后来的第二次大规模会战,创造了先决条件……
欧洲战场瞬息万变,不断有国家因为旧矛盾、被拉进了战团。
先是法国革|命引起了国家间的战争,结果
德益志在战争压力下政|变,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优越论失控,全力开动战争机器,与盟国一起取得了西线优势,并在南|欧、北非、阿拉伯地区全线扩张。
英、俄、东美等地区陆续加入大战。
战争初期,英法正在缠斗,本来是仇敌。因为东美地区爆发了独|立战争,法国大力支持美洲,想削弱英国。英国人大为火光。
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德益志等联盟大有一统欧洲、至少独大的形势。英国人立刻放弃了旧怨,加入了法国阵营,因为相比之下,英国一向奉行着大陆制衡政策,德益志的独大触及了它的核|心利益。
北非这边,明军早就注意到了军事威胁、奥斯曼帝国正在大军压境。埃及总督府经过形势判断,决定放弃亚历山大港东侧的“西港”屯堡,集中兵力于苏伊士运河的东港要塞。
总督府的考虑是地中海的军港、孤悬在外,海军增援不足,容易被陆上重兵包围。当奥斯曼大军来犯时,死守西港没有了战略意义。
但是按照明军传统,临阵弃守重镇是说不过去的。于是西港守备将军率一百人主动留下,与他的阵地一起毁灭在漫天的炮火之中,用性命抵消了丢城弃地的罪责。
明军以东港要塞为中心,修筑了几道沟壕工事阵地,打算死守防线。其中钢筋水泥构筑的要塞,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拥有世界上口径最大的要塞炮。于是明军以劣势兵力,硬抗住了几十倍的奥斯曼帝国大军的前期进攻,双方死伤惨重。明军退无可退,后面就是苏伊士弯的海面。
虽然当时明军仍然在工业兵器上全面领先,但世界主要国家已经完全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兵力悬殊仍然会很快消耗殆尽。
好在这时,遵照二相政府军令的援军来了,海军舰队的重炮火力增援、登陆的陆军援兵,拯救了东港要塞。
后来过了几年,等到大明内|战结束、投入到世界西线战场时,诸国终于见识到了明军主力舰队的恐怖,遮天蔽日的大炮巨舰气势毁天灭地,一举定鼎了欧洲战场的胜负。奥斯曼帝国因此解|体,形成了直到现在的海岸奇葩国境线。
而大明王朝,也在无数人的死亡中,得到了第一次新生。皇朝将迎来稍亮的曙光,从灾难中爬起来,人们会总结经验教训,只有凭借万众的汗水与赤心,才能在战争的废墟之中,重建昔日的帝国荣光、重唱那一首万里金陵。
……高煦站在海边,看着宁静的苏伊士湾海面,空中飞着水鸟,空气清新。海面上飘着一些运动用的小帆船,一派祥和的景色。
但是他能想象到,当年这里布满的巨大铁舰、以及一排排的炮口,黑烟笼罩在空中,仿若乌云。一向保守而谦和的明国人,在这里用血与火、生命的代价,争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与地位。因为受历史的局限性,一些战争也许没有对错、甚至是邪|恶的,但是不与狼共舞,又如何能在乱世中安身立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