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宫

第三章 进言

武皇帝暗自忖量,皇后向来稳重。
霍南君是霍家嫡女,早晚得嫁入皇家。虽从小就有意让她接触政事,但毕竟只有十三岁。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能讲出什么来
但皇后对于政事谨言恭瑾,她不会拿这等国家大事当儿戏。
皇后今日的举动有些破格,但皇帝却想知其缘由。
皇上道:“哦南君有话想说”
“不错,永宁县君如今也大了。对于这番政事也有一番见地。永宁近日苦读,也想为皇上分忧。”皇后浅笑雍容。
姑母是以她的封号在向皇上进言,便是在拔高她的身份,告诉皇帝她所述为正事。
但姑母未提霍家,是万一与皇上的想法背道而驰,便只代表永宁个人的意思。一个小姑娘总不至于触怒皇上。
姑母果然言辞谨慎。
文穆皇后如此说,皇帝便道:“永宁有这番心倒是难得。那就说来听听。”
文穆皇后轻拍霍南君的手,示意她别怕。
她明白姑母的意思,她再有两年便及笄。及笄后,便是要嫁与太子,这朝堂是她迟早要踏入的地方。
今日是个好机会,既有众臣在前,又不是在大殿上。她以后也会母仪天下,姑母是在让她浅滩涉足。
但这一世她可没有打算再重蹈覆辙。
但对此她不能多言。
霍南君无奈的向姑母点头,起身往外走去。
宫女撩开珠帘,霍南君走出内室。
众目睽睽之下,那少女身着红桦色曳地多折裥裙,广袖翩翩,饰带层叠。腰间系着暗彩白梅的香囊。下摆缀有盘锦镶花的缘饰。足蹑锦履并花纹。
她眉黛淡墨,双眸不需含情已如秋潭。模样生得极好。
面对四面隐晦的打探,霍南君视线平稳的行至御前。
这里是权力的中心,世胄云集的金陵。这里有手握雄兵的将帅,有资深望重的名臣,有贵不可言的望族。
但她却不怯不骄,仪态雍容,举步之间仿佛带着高山仰止的华贵。
文穆皇后心底颇为赞赏,这才是她霍家的女儿。天生就该如此,
霍南君上过无数次朝堂。她早已习惯在这些蛰伏的视线。也知道如何用不经意的姿态,去压制他们。
外臣很少见到内闱女眷,心生惊讶,这就是镇国大将军霍长谦之女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气度。当真少见。
李意的打探与内敛的大臣们相比,就肆无忌惮的多了。永宁县君原来就是那个含着凤冠出生的名门贵女嗯,这身红衣裳倒好看
不管前世今生,李意的视线,总是这样直锐得让她不喜。
霍南君无视他的视线,在皇帝面前行拜礼:“臣女参加皇上。”
“起来吧。”皇帝道:“永宁,你对这军政有何想法”
霍南君立身直言:“回皇上。臣女以为,青冀二州并镇坚守之事,可行。”
不仅是四下大臣,连李意都颇有惊讶。
这是御前国事,大臣们答话前,都要在肚子里绕三圈才出去。这养在深宅大院中的贵族小姐的上书谏言,竟然一点余地也不留。
这霍家小姐,还是涉世未深呐
皇帝浓眉轻扬,竟有些笑意:“为何”
霍南君如成竹在胸:“正如李大人所言,历城位处要地,北魏来犯多走历城。此处确需要增兵固垒。此其一。”
“其二,若将青州州治前移至历城,与冀州并置联防,则可对北魏形成双侧压力。可攻可守。”
大臣们神情渐变。
在众人视线下,霍南君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还有其三。历城在两国交界的第一线,所以方便北魏的投民前来归顺。对近可安抚民患,对远可宣扬我朝王威。所以迁镇历城,不仅是军政,还是治理边境的上策。”
这项政策看似是军政,但在后面与北魏的战争中意义重大。恐怕武皇帝在当时,便已想到民怨之事了。
那时候的霍南君才不由得庆幸,这位武皇帝的确很有眼光。
至少给她留了一个巩固的边境,否则后来的魏军南下时,还不知是什么结局。
霍南君曾经极是不喜这位武皇,弑兄登基便罢了。他的后宫奢靡荒唐,甚至把自己的兄嫂收入后宫。
但等她辅助姑母执政,最后自己当了皇后,她才开始敬重这位公公。
他在军事上改革兵制,增强军备边防。朝堂上重用寒门限制士族。还多次减免农耕赋税。这些政策使得她以后的统治中,受了极大的益处。
但史书的那两笔黑墨,恐怕会在后世,遮盖住他政绩上大半光芒。
但这位武皇帝仍是我行我素。
霍南君如今却能想得明白。
既然当上了皇帝,当然要狠狠的尝尽那最高权势的滋味,身前都不尽兴,还管那死后的事帝王总是比任何人都贪恋现实。
御书房内,一干人神色骇然。这哪里是十三岁深闺小姐能说出的话来
贵族小姐们此刻都应在深宅大院里绣花,什么时候竟然能在这朝堂上来谈论治理边境
而那番见解却明显颇有见地。这绝不可能。一定是有人在借她的口在向圣上谏言
是谁是皇后娘娘还是霍大将军或者霍相国
那么这代表的是霍家的态度了
众臣暗自揣测。
李意盯着那霍南君若有所思。这就是霍家的嫡女原来跟那些寻常贵族小姐到底还是不同的。
只不过,这位小姐好像又在想什么御前走神
霍南君只是沉稳的说完三条见解,然后便安安静静的站在那。她本不是个多话的人,直到开始理政后,她才习惯与那些政客们绕着肠子说话。
她感受到李意的眼光,如芒刺背。但她现在哪有那个心情去与他计较。
但是他准备在御前盯她多久
前世也是这样,害得她回回莫名其妙冒冷汗。有一次,她终于忍不住怒瞪回去,却没想到这狂徒,竟然不躲不避,还肆无忌惮的欺身上前。
如今的霍南君已经淡然了不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