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目标。
南京朝廷两派争斗第一回合,“浊流派”完胜,史可法被排挤出朝,督师扬州,
南京朝廷两派争斗第二回合,“清流派”惨败,张慎言被驱逐离京,无家可归。
一直躲藏在幕后的马士英狡黠地笑了。但他不想就此止步,而是乘胜出击,扩大战果。他已经瞄准好了第三个目标淮扬巡抚路振飞。
为了同“清流派”抗衡,马士英向弘光帝提议,让忻城伯赵之龙总督南京城防军务,并派自己的亲信田仰去替代“总督漕运,巡抚淮扬”的路振飞。
朱由崧不明就里,也不了解路振飞的为人,就糊里糊涂同意了。
殊不知,弘光帝朱由崧这一轻率的决定,无异于自毁长城,给京城和江北的防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是一个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人。
他出生于广平府曲周县(今河北省曲周县)一个名门望族,从小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天启五年(1625)考中进士。
路振飞步入仕途的第一份工作是泾阳(今咸阳市泾阳县)知县。当时正值九千岁魏忠贤重权在握,炙手可热之时,许多官员争先恐后为他修建生祠,路振飞的上司也想讨好九千岁,相中了泾阳(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的腹地)这方风水宝地,但七品芝麻官路振飞竟一口回绝,那话说得是相当干脆:我的地盘我做主,“宁以获罪,祠不可建”。气得上级领导直翻白眼。
泾阳住着一位退职回家的前吏部尚书张问达,因触怒了权阉魏忠贤,被诬陷贪污受贿,责令地方官向他追赃白银十万两。可路振飞不买阉党的账,阳奉阴违,故意拖延,直拖到九千岁魏忠贤恶贯满盈被崇祯帝赐死,张问达一案才不了了之。
路知县不仅刚直无私,胆识俱备,而且“善于骑射”,有一支农民军侵入泾阳县境,路振飞率领乡勇亲冒矢石将其击走,并创作了一首《散伙歌》传入农民军,目的是为了“离散其众”。
其他州县的官军路过泾阳时,路振飞都派人预先准备好粮草,放置在县界上,这些一向军纪涣散的士兵慑于路振飞的威名,总是知趣的绕道而行,“县得无扰”。
路振飞在泾阳共任知县六年,为官清廉,征收赋税公平得法,一丝一毫也不多要,并严禁县衙里的差人下乡勒索百姓。他赈济穷人,体恤囚犯,老百姓安居乐业,都称呼他为“路青天”。
路振飞过人的才干和果敢的作风引起了崇祯帝的重视,崇祯十六年(1643)秋天,路振飞被破格提拔为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
作为全国重要产粮区的淮安与扬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时,流民起义的浪潮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横扫中原,窥视江北,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忠心耿耿的路振飞可谓临危受命,但他成竹在胸,毫不慌乱,到任后立即招募乡勇,组织民团,加强战备,规定“淮安七十二坊,各集义兵”,每家至少出一人,武器自备。每坊(社区)选出社长,副社长各一人,带领乡勇白天操练,晚上巡逻。连淮安的读书人也被发动起来,纷纷脱掉长衫,换上戎装,成为这支地方义勇军的大小头领。
淮安府库里本来存有准备向北京漕运的粮食四千石,但黄河以北已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控制,漕运粮食的水路完全阻断,路振飞果断下令,将这些粮食全部分发给当地贫穷的百姓。
路巡抚亲自下场阅兵,对武艺高强的勇士,犒劳牛肉美酒,赏赐银币。义勇军人人踊跃,欢声雷动,黄淮一带很快集结起一支数万之众的劲旅,军威大振。
从北边战场溃败下来的官军逃到这里,丝毫不敢骚扰放纵,都远远地躲避而去。
同时,路振飞派遣金声桓,马得功等十七员武将率军分段防守黄河,从徐州,泗州,宿迁到沐阳,安东,壁垒相望,相互为援,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御敌防线。
江北一带能够安然无恙,有恃无恐,是跟路振飞的赤心保国,调度有方分不开的。
在淮安,路振飞有一位肝胆相照,志同道合的战友,
小说推荐